第33章 瞿式耜六不平(1 / 2)





瞿式耜,字稼軒,號起田,江蘇常熟人,是明朝會元瞿景淳的孫子,於萬曆四十四年丙辰(公元1616年)考中進士,初任江西永豐知縣,後調任湖北江陵縣令。他因政績優異被選調入京,擔任戶科給事中。麵對當時國家大事,他深感憂慮,上書列舉了六個他認為不公正之處。

奏章說:“關於張差闖宮案,主張將張差定性為瘋癲的,是出於對皇太後與皇上的孝敬之心,但主張是有人密謀行刺太子的,也是出於對太子的保護。即使是針對有權勢的貴族子弟,突然有手持武器闖入內室刺殺的,為了嚴肅綱常紀律,也應將其捉拿審問,更何況皇宮何等重要之地,怎能任由一個狂妄男子如此胡作非為,卻僅以瘋癲二字敷衍了事?先帝在慈寧宮召見眾人時,劉光複因言辭含糊、疑似冒犯而遭到囚禁,如今已追認其忠心,多次予以贈恤、祭葬等榮譽,但王之采一心護佑太子,卻未得到應有的贈恤恩典,連官職都不肯給予恢複,至今遺體仍在城外草草安葬,不能魂歸故裡。恐怕先帝若有靈,也會憐憫他,千秋史冊,也將為他鳴冤。這是我說的第一個不平之處。

關於紅丸案,主張皇帝被毒殺的觀點固然偏激,但先帝病重至此,豈是臣子們嘗試胡亂用藥以求僥幸邀功之時?崔文升、李可灼二人未受到懲處已是僥幸,朝廷反而以優待詔書將他們遣返回鄉,風光顯赫。如今聖上在位,賞罰分明,千古難見,孫慎行等人積極揭發奸佞,反複推敲,全力以赴,而微不足道的李可灼卻得以名列訪冊,與被廢棄的賢臣並列,如何能服眾?這是我說的第二個不平之處。

關於移宮案,楊漣、左光鬥雖行為激進、略有過錯,或許不能消除他們可能憑借功勞逼迫先帝的嫌疑,但初衷是為了維護先帝,也有防止宮廷出現變故的深意。賈繼春的論點是對移宮後處理的補充,是補充楊漣沒有說到的地方,而非與楊漣對立。如今有人卻硬將移宮案作為楊漣的罪狀,實為不公。楊漣幸虧有彈劾魏忠賢二十四條罪狀的奏疏,否則其除奸大功可能被埋沒,因此所受的贈恤待遇必須要從優安排。倘若真的采納了那些大臣們的片麵看法,豈不是會使楊漣與王之采、孫慎行一樣遭受不公?這是我說的第三個不平之處。

關於邊疆重事,導致失敗的撫臣罪責無論如何都無法逃脫。但熊廷弼被斬首且傳首九邊,而同樣喪師失地的楊鎬、王化貞卻逍遙法外,甚至有人舉薦王化貞。這如何能讓熊廷弼瞑目,又如何讓天下人心服口服?人們都知道熊廷弼因黨派之爭而非邊疆失事遭殺,卻無人敢公開為之申辯,如此處理,讓應受懲罰者接受應得的懲罰,卻讓僥幸逃脫者繼續逍遙法外,將來如何嚴懲邊臣失職?這是我說的第四個不平之處。

楊漣、左光鬥與宦官王安是否有聯係,難以確定,但他們本意都是為了輔佐先帝。他們在神宗皇帝駕崩之際,確保權力不旁落,穩固了宗廟社稷,並非與王安有私交。像崔呈秀依附魏忠賢的那樣,才是穩固的不解之交。如今有人卻輕率地將王安、楊漣、崔呈秀、魏忠賢視為同類案件進行對比,難道崔呈秀能與楊漣相提並論嗎,還是魏忠賢能與王安對等看待?又將楊漣、左光鬥與王安的交往,與崔呈秀勾結魏忠賢的行為等同並論,凡是有識之士,誰能不感到痛心呢?如今雖然對他們賜予了贈蔭恤錄等種種恩典,但這些血忠之士因此而背負惡名,難道他們在九泉之下不會飲恨遺憾嗎?這是我說的第五個不平之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