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李岩歸自成(1 / 1)





李岩,河南開封府杞縣人,在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被選為孝廉,以文韜武略的才能而聞名。他的弟弟李牟是個讀書人,父親曾是一名進士,所以人們尊稱李岩為“李公子”。李岩家境富裕且豪爽大方,樂善好施,具有義氣。當時連年乾旱饑荒,縣令宋某不斷地催繳賦稅,百姓流離失所。李岩向宋縣令建議暫停征稅,尋找辦法賑濟災民。然而宋縣令回應說,朝廷的楊閣部已緊急下令要求儘快完成稅收任務,如果不按時征稅,將無法應對上級的要求。至於賑濟饑民,縣衙的錢糧儲備極為有限,隻能依靠攤派到富戶頭上籌集。李岩了解到這種情況後,主動捐贈了二百多石大米。然而,一些遊手好閒的人聽說此事後,糾集了幾十人,跑到富戶家中鬨事,以李岩為例,要求富戶效仿,否則就進行燒搶。有些有力人士向宋縣令反映,希望他出告示禁止這種行為。宋縣令因此對李岩很不高興,立即發出公文傳令,要求這些人迅速解散,各自回歸正常生活,不允許打著求賑的旗號強行索要財物,若有違反,將被視為擾亂治安的亂民,依法嚴懲。百姓饑餓難耐,憤怒之下砸碎了令牌,聚集在縣衙門前大聲疾呼:“我們早晚都得餓死,還不如去搶掠。”宋縣令急忙找來李岩商量對策。李岩建議,應立即發布公告暫時停止催繳賦稅,並鼓勵富戶低價出售糧食,由官府收購並分發給饑民,或許還能控製住局勢。宋縣令采納了李岩的建議,饑民們聽後表示:“我們就先回去,但如果還是沒有米糧,到時候還會再來。”宋縣令聽聞此事後心裡害怕,他認為李岩通過散發糧食來收買民心,可能導致大規模的動亂,日後饑民再度聚集,那時將會束手無策。

於是,宋縣令向按察司報告說:“舉人李岩意圖不軌,私自散儘家財籠絡人心,企圖發動大的變亂。他無視官府,侮辱官員,如果不及時製止,恐怕事態會蔓延擴大,釀成不可預測的禍害。請求上級詳查,遏製李岩的不法行為,確保社會穩定。”按察司收到縣衙的報告後,立刻指示宋縣令秘密捉拿李岩並將其囚禁,不得輕易釋放。宋縣令將李岩關進了監獄。百姓們憤怒地說:“為了我們而牽連李岩先生,良心何忍?”於是大家一擁而上,來到縣衙殺死了縣令宋某,解救李岩出獄,並釋放了所有重犯,還將縣衙倉庫裡的東西全部搬空。李岩對眾人說:“你們救我是出於深厚的友情,但這件事情非同小可,我的罪名重大,是不可能得到寬恕的。與其這樣,不如投靠李闖王,不僅可以避免災禍,還能有望獲得富貴。”大家聽從了他的建議。李岩派遣弟弟李牟帶著家人先行離開,自己隨後一把火把家燒了,也離開了,此時整個城中隻剩下幾十名衙役和幾百名平民百姓。

李岩逃奔李自成後,立刻建議李自成以仁義為口號,嚴禁士兵濫殺無辜和搶劫百姓,以此來爭取民心,以便成就大事。李自成深感讚同。李岩後來還推薦了同年好友牛金星等人加入,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投奔李自成。隨著李自成軍隊實力日益增強,李岩派人假冒商人散布消息,宣稱李自成領導的是仁義之師,既不殺人也不掠奪財物,還不征收苛捐雜稅。無知的百姓信以為真,紛紛翹首期盼李自成的到來,甚至迫不及待地想要投降。

在我小時候,聽說叛亂的消息萬分緊急,大家都說是李公子引發的動亂,沒有聽說過李自成。直到李自成攻入京城後,世人仍然懷疑李自成就是李公子,卻不知道李公子的真實身份其實是李岩。因此,我詳細地記述了這件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