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張縉彥論兵情賊勢(1 / 1)





張縉彥論兵情賊勢

崇禎戊寅年(公元1638年)三月,戶部主事張縉彥上書進言說,“”他曾在清澗縣任職知縣,對戰事和賊寇的態勢有著親身深入了解。賊寇之所以能夠得勢,是因為他們的流動性強,而失去優勢則是因為他們停止流動,固守一處。賊寇的優勢在於分散行動,而當他們聚合在一起時,便是劣勢顯現之時。賊寇善於在秋夏季節發動攻勢,而在冬春時節則容易失去時機。以前大賊王嘉允攻破河西並占據城池,最終被曹文詔率軍攻克,王嘉允被擊殺。李老柴攻破中都,占據城池,後被巡撫練國事率兵圍攻,李老柴被擒。神一元攻破寧塞,占據城池,左光先等與其交戰,神一元戰死。譚雄攻破安塞,占據城池,王承恩等人圍攻,最終譚雄被誅殺。這些都是賊寇固守城池,最終加速滅亡的實例。而像過天星、老回回、混十萬等賊寇雖然攻破無數城邑,但一旦官軍逼近便會迅速撤離,他們是擅長流動作戰而非占據城池的賊寇,因此能夠拖延敗亡的時間。

賊寇在晉豫等地分散成多個分支,從泰山延伸至汝洛乃至江北,各地均有賊寇出沒,看似賊寇數量龐大,實則是他們分散行動,牽製官軍兵力,所以顯得數量眾多。前任總督陳奇瑜曾將全國的賊寇驅趕至漢中,本可通過棧道關一次性徹底消滅,卻因實施招安策略導致戰局逆轉,無法收拾。古人能夠在八天之內平定數萬賊寇,就在於抓住賊寇聚集的機會,利用有利時節進攻。夏秋之際,糧草儲備豐富,足以供應軍隊所需,而冬春季節,賊寇非得攻占城池才能獲取補給,這時官軍若能快速追擊,更能輕易擊敗賊寇。因此,戰事有利與否與時機有很大關聯。

如今想要破除賊寇,關鍵在於破壞其擅長的機動性,使其短處暴露,瓦解其已得優勢變為劣勢,並采取直接打擊的方式,將兵力分成兩部分,一部分追擊,一部分駐守,這樣定能擊破賊寇。賊寇雖然眾多,但大多數處於觀望狀態,率先挑起戰事的不過是少數幾個分支,因此隻需全力攻打一股,成功後就論功行賞,不必等到所有戰事結束才統一獎賞;而對於放縱賊寇逃脫的,則應立即進行處罰,不允許以報功抵罪敷衍了事。如果能夠嚴格按照這些策略行事,賊寇必定望風而逃,不可能不被擊敗。”皇帝認可了他的提議。

張縉彥胸有成竹地分析戰局,其精準程度堪比當年伏波將軍馬援用米堆成地形模型來演示戰局,對敵情有了清晰認識和把握。雖然張縉彥最後因戰敗而聲名受損,但他的見解仍然值得重視(書寫於十九日下午)。

譯者注:1. 原文中的“伏波聚米”,據《後漢書.馬援傳》記載,伏波將軍馬援跟隨光武帝劉秀遠征討伐割據勢力隗囂。馬援向光武帝分析指出,隗囂的軍隊將領之間存在著即將分崩離析的趨勢,如果我方發動進攻,敵人將會不堪一擊,必被擊敗無疑。不僅如此,馬援還在光武帝麵前,用米粒堆積成模擬的山穀地形地貌,用手勢比劃著地勢高低、山川走向,並且清楚地指示出各路軍隊應當如何行進、進出各個通道,詳細解釋了作戰計劃中的複雜環節,使得整個戰略部署變得一目了然。光武帝聽到馬援如此細致入微的戰略分析後非常高興,隨即決定按照馬援的規劃布置進軍路線和作戰方案。大軍依此執行,果真取得了重大勝利。

2. 張縉彥,字濂源,號坦公,河南省新鄉市翟坡鄉小宋拂村人,曆任戶部主事、翰林院檢討以及兵部給事中、侍郎、尚書等職,後先降闖,再降清。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