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張獻忠複叛(1 / 1)





崇禎己卯年(公元1639年)三月,漕運巡撫的中軍將領劉良佐在光山縣取得了勝利,安廬巡道易開遠在舒城縣也取得了三次戰鬥的成功,賊軍逐漸向西撤退,張獻忠和曹操趁機逃入房縣和竹山縣的山區,這兩縣都屬於湖廣鄖陽府管轄。最初,張獻忠偽裝成官兵,偷襲南陽並在南關駐紮。恰好左良玉率軍抵達,對他產生了懷疑並召見,張獻忠感到危險,便逃脫。左良玉追趕上,兩馬相對時,左良玉射出的箭一支射中張獻忠的眉心,另一支則釘在了他手中的弓靶上。在混亂中,左良玉揮刀砍向張獻忠的臉,鮮血濺滿了鎧甲,幸好孫可望及時上前擋住,張獻忠才得以逃脫。他逃至麻城,左良玉繼續追擊,一晝夜行程達到七百裡,一直追到襄陽府的穀城縣。

戊寅年(公元1638年)正月初九夜晚,左良玉成功擊敗張獻忠。張獻忠被迫並向當地民眾宣布:其部隊的主要目標是匡扶亂世,已成功驅逐闖軍遠去,現打算解除武裝回歸朝廷。張獻忠聚集了當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出具保證書,並派遣孫可望帶著一塊長約一尺多的碧玉以及兩顆直徑一寸的珍珠,賄賂熊文燦,請求投降。熊文燦同意接受投降,並指派僉事張大經監督張獻忠的軍隊。然而,熊文燦庸碌無能,駐紮在襄陽時,整日在後花園種菜,每日動用幾十人為其灌溉。當時正值乾旱,各地官府上書請求降雨,熊文燦批複說:“園中蔬菜長得旺盛,為什麼稻田卻獨自枯萎呢?恐怕這隻是農民逃避交納糧食的借口罷了。”他的管理能力由此可見一斑。

左良玉與巡按林銘球、巡道王瑞旃商議,計劃誘捕張獻忠。但熊文燦卻說:“殺害投降的士兵不吉利”,極力保護張獻忠,並將他的營地移到城內。張獻忠仗著熊文燦的袒護,愈發無所顧忌,私下訓練士兵,製造軍器。穀城縣的生員徐以顯與張獻忠一見如故,還教授他孫武和吳起的兵法,為張獻忠向朝廷請求官職和月餉,甚至請求在澠池、陝州、廬州、靈寶、閿鄉五州縣屯集馬步兵共計六千人。己卯年(公元1639年)春天,張獻忠叛變的跡象愈發明顯,左良玉請求討伐他,但熊文燦故意泄露了此事,讓張獻忠有所察覺,熊文燦還拖延左良玉出兵的時間。結果張獻忠趁機從容不迫地將所有的兵力和器械運入房山,熊文燦這才催促左良玉出兵,但此時張獻忠已經發動叛亂了。

當時,熊文燦招撫了十三家賊軍,這些賊軍如同蜜蜂聚集、螞蟻結巢般盤踞在中州地區,時而接受招撫,時而又叛亂。巡撫徐一範後來認為,可以徹底剿滅賊軍的機會以及能夠有效剿匪的物力資源,都在一味安撫的過程中被白白錯過,這樣的說法確實是有根據的。

五月的時候,張獻忠叛變,殺害了穀城縣令阮之鈿。阮之鈿在臨終之際,用自己的鮮血寫下了絕命詞。同時,羅汝才率領的九個營寨也積極響應張獻忠,張獻忠進而脅迫禦史林鳴球向朝廷遞交請求他在襄陽受封的奏章,林鳴球拒絕了他的要求,結果被張獻忠殺害。

到了七月,張獻忠和羅汝才兩股賊軍勢力在房縣彙合。秦良玉得知這個變故後表示:經略官員放任賊軍如同老虎盤踞險地,逼迫我不得不去迎戰,若我不去,肯定會因拖延不前而受到責罰。接到命令後,她即便是在炎熱的夏季也率兵進軍,但不幸遭遇伏擊而大敗而歸,連軍中的符印也丟失了。秦良玉向朝廷詳細陳述了這次戰敗的情況,朝廷因此罷免了熊文燦的職務,同時秦良玉也被降職,並要求她通過消滅賊軍來贖罪。

徐調元曾在戊寅年(公元1638年)擔任黃岡縣令,他曾經談到:“張獻忠在投降並接受招撫之後,熊文燦所上的關於如何處理張獻忠的奏疏被皇帝扣留下來,沒有作出批複。張獻忠的性格像一隻猿猴,無法長久忍受安寧,他在城外安營紮寨,並讓人把訓練用的器械堆疊起來,每天從下往上反複攀爬,一刻不停,仿佛在教猴子爬樹一樣,雖然這是他天性好動的表現,但也借此機會鍛煉自己,並用來訓練他的士兵。”當時,熊文燦的奏疏長時間沒有得到回複。張獻忠帶著十名親信將領快速進城,詢問縣令阮之鈿朝廷的決策如何。阮之鈿迎合張獻忠的心理,回答說:“將軍很快就要獲得重大的任命,而且會被封侯。”聽了這話,張獻忠就離開了,這樣的情況發生了多次。

一個月過去,熊文燦的奏疏依然沒有得到答複,張獻忠了解到自己的許多請求都沒有得到滿足,於是開始秘密策劃再次反叛。他又一次急速進城找到阮之鈿,像之前那樣質問他。阮之鈿驚慌失措,張獻忠察覺到他之前的回答並不真實,勃然大怒,斥責阮之鈿:“你是在欺騙我嗎?”他環顧四周,命令手下:“把他給我抓過來!”隨後下令將其斬首,發動了叛亂。宋代有人曾說,“在某些動蕩不安的時代,最快的升官之路莫過於平定叛亂或匪患,而他們獨特策略和奇思妙計往往體現在招撫、收編上。”這句話似乎是對熊文燦處理張獻忠一事的真實寫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