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賑民、策貢士(1 / 1)





賑民

閏正月期間,朝廷下令讓巡城禦史熬煮粥食來救濟饑民,並撥出國庫資金八千兩用於賑濟真定地區的災民。接著又發放了六千兩帑金以援助山東受災區域。到了二月,天氣異常,風霾嚴重且持續乾旱,皇帝下詔征求直言進諫,尋找解決之道。到了三月,進一步分配了三萬兩帑金用於賑濟畿輔南部的災民,當天降雨,似乎是上天對賑災舉措的回應。此外,又對京師的貧困百姓每人施予二百文錢的救濟。七月,朝廷再次撥出國庫資金二萬兩,用以賑濟順天府和保定府的災民。八月,更是開放官倉,發放糧食救濟河東地區的饑民。九月,皇帝命令有關部門舉行祭祀活動,悼念因災難流離失所的難民,並妥善安葬暴露在外的屍體。到了冬十月,又拿出國庫一萬兩白銀購買了兩萬件舊棉衣,分發給京師中貧窮的居民。

己卯年(公元1639年)和庚辰年(公元1640年)交接之際,國內國外紛爭不斷,皇帝深切掛念遭受災害的百姓,多次下令減免賦稅、賑濟災民,然而有些官員仍然執法不公,侵占和貪汙賑災款項,實在令人憤慨不已。

策貢士

三月,皇帝在建極殿舉行了選拔貢士的考試,魏藻德脫穎而出,榮獲第一。在此之前,在閏正月之時,皇帝在文華殿召見了四十八名貢士,詢問邊疆多處告急,該如何複仇雪恥。魏藻德答道,隻要大小官員都能明確知道什麼是恥辱,那麼自然就會建立功勳。他滔滔不絕地闡述了幾百字。魏藻德是通州人,他還提到了自己戊寅年(公元1638年)守城的功勞,這讓皇帝對他印象深刻。到了此次選拔,魏藻德因此被優先拔擢為第一名。

在新科進士麵聖時,皇帝挑選趙玉森等五人擔任翰林,周正儒等五人任科臣,吳邦直等五人任禦史,皆因他們問答的內容詳儘明晰而被提拔。另外,還有呂陽等十三人被選拔為吏部和兵部的主事,這批人的應對雖然稍顯淺薄但仍得到認可。此外,皇帝還特彆恩賜未中進士的舉人無錫華廷獻、江陰徐亮工等人進士出身,當時人們稱他們為“欽賜進士”。

追溯曆史,太祖朱元璋在吳元年(朱元璋統一全國前稱吳王,定都於南京)設置了翰林院,任命陶安為翰林學士。到了洪武十八年,製定了翰林官的製度。永樂二年甲申科選拔中,選取了會元楊相等五十一人以及擅長書法、易學等十人,全部改為庶吉士。次年正月,皇帝又命解縉再次挑選了庶吉士楊相、武進、段良等二十八人在文淵閣學習,這些人當時被稱為“二十八宿”。按照舊製,庶吉士每隔一科選拔一次,人數限定為二十八人。但從萬曆十一年癸未(公元1583年)科(李廷機是榜眼)開始,規定每科選拔的庶吉士名額調整為二十二人。因此,近年來翰林官的數量達到一百多人,許多人並無實際工作,隻在京城裡往來應酬、宴飲。直到崇禎甲戌、丁醜(公元1634年、1637年)兩科,開始不再專門選拔庶吉士,而是直接從表現優異者中選拔人才進入翰林院,這是一種製度上的變革。

崇禎庚辰年(公元1640年)的新科進士召見時,皇帝詢問如果君主遇到危難,臣子應當如何應對?錫人趙玉森回答說:“臣子應當誓死效忠萬歲。”皇帝點頭讚同。接下來皇帝又問了四個問題,趙玉森在回答時激動得流淚,因此被選拔為翰林,被譽為“欽賜翰林”,並且他所豎立的旗杆一半塗黃一半塗朱,受到眾人羨慕。據說按照過去的慣例,每科選拔的翰林為18人,其中南京和浙江各選兩人,其餘每個省份選一人,每科還會從各省選拔一名科道官員,每逢重大政策出台,都會集合來自全國十三省的科道官員共同商議,從而更好地了解全國各地的利弊得失,這一製度被認為非常合理。然而,到了崇禎辛未年(公元1631年)以後,開始不再按照常規選拔庶吉士,隻是從知縣、推官等中選取庶吉士。到了癸未年(公元1643年)科,又恢複了庶吉士的考核選拔。到了乙酉年(公元1645年),隆武帝登基後,又將庶吉士改為“庶萃士”。

四月,皇帝下令大型科舉考試必須兼顧科舉和薦舉兩種方式,以充分挖掘和使用各類人才。不久,吏部組織考核選拔時,最初並沒有包括舉薦的貢生,但後來皇帝特彆下令將貢生(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出來預備授予官職的人才)和歲貢生(地方每年向朝廷推薦的人才)共二百六十三人一起補錄為部寺司屬、推官和知縣,打破了以往的慣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