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張獻忠圍桐城(1 / 2)





陳石舫,是一位來自樅陽的文人學者。樅陽鎮距離桐城大約一百三十裡。庚辰年(公元1640年),張獻忠的軍隊駐紮在廬州、六安等地,距離桐城三百多裡。當時,儘管樅陽和楊柳兩地還相對平靜安然,突然有一天,有個鄉人告訴陳石舫,因為他酒量很好,所以願意透露給他一件關乎生死存亡的消息。陳石舫追問詳情,對方告訴他最近得到密報,張獻忠的軍隊不久即將抵達,他應當儘快逃離。陳石舫雖然半信半疑,沒想到在談笑間,張獻忠的騎兵就已經迅速出現在樅陽附近,僅一晝夜就推進了三百餘裡。

九月七日,張獻忠的軍隊在黃山穀的讀書台設立營地。讀書台位於山頂,視野開闊。他們在樅陽進行了為期三天的燒殺搶掠,總計殺害了八千多人,將其中的壯丁強行征用去攻打桐城。當時,張獻忠的主力部隊距離桐城隻有五裡地,並對該地形成了圍困之勢。他派出偏將分頭在鄉村掠奪人口充作軍力攻打城池。在驅趕百姓的過程中,張獻忠采用嚴密的管控方式,由十名精銳士兵手持長戈在前方開路,所抓的百姓緊跟其後,另有十名士兵在後麵押送,左右兩側還布置了十名騎兵,手持利刀催促督促,如果有百姓跟不上隊伍,就會被立即斬殺,因此大家都恐懼萬分,拚命疾行。被抓的百姓被驅趕到桐城附近後,被解送到老營,即便是上千上百人,也隻需要三十名騎兵監督看管。張獻忠坐在營中,逐一審問每一個人,對於回答詳細明白的人,就會留下性命。

在張獻忠的軍隊中,對於文人大多不會殺害。他的軍隊分為四大營盤,張獻忠本人居於中心的老營,外圍則設立了三個營盤,就像鼎足一樣環繞著老營,這三座營盤分彆命名為前營、中營和後營。張獻忠頭戴尖頂氈帽,身穿繡有胡桃花紋的織錦衣裳,腳蹬軟靴,鋪著布毯席地而坐。他的眉間有一個箭瘡,時常會有膿水流出,讓他痛苦無比。左右兩邊有兩位美女伺候,她們用一小塊方形的白綾為他輕輕擦拭傷口,擦拭過後,便會將用過的白綾丟棄在地。不久,眉心的傷口又會滲出膿水,美女們又會如前一般重新為他擦拭。這個箭瘡是戊寅年(公元1638年)被左良玉射中的,到現在已經過去三年,但傷口仍時不時地裂開。張獻忠身邊總是有二十名驍勇善戰的將領隨身保護,他們佩刀在身,圍坐在地,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享受著豪放的生活。

當時,九月初十這一天恰逢張獻忠的生日,各營的頭目以及本營的眾多將領們都齊聚一堂,舉杯為他祝壽。歌舞雜技等人員也加入其中助興,共表演了三幕劇目,第一幕演繹的是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第二幕是韓世忠勤王救國的情節,第三幕則是尉遲恭三鞭換兩鐧的經典橋段。演出結束後,各種樂器演奏再次響起,美麗的舞女們在張獻忠麵前載歌載舞。宴會持續一段時間後,將領們紛紛起身告退。張獻忠告誡他們,桐城的百姓對我們充滿怨恨,晚上要小心謹慎,不要飲酒過度耽誤了大事,並反複叮囑多次。將領們紛紛表示一定遵從命令,恭敬地行禮後離去。張獻忠自己則留在老營的核心地帶休息,挑選兩名絕色美女陪伴就寢。他時常徹夜未眠,披著盔甲,動作輕微地帶著佩刀巡查營地,即便身邊的隨從也不知道他去了哪裡,行事極其隱秘謹慎。在他的老營周圍,第一層居住的是他所虜獲的文人學者,被尊稱為“相公”;第二層安置的是女子,被稱為“美人”;第三層是醫生,被稱為“大夫”;第四層是文書等吏員;第五層則是勇猛的士兵守護著營門。

張獻忠將所有的心腹親信都安排在自己帳下,一旦有人進入他的老營,就不準隨便離開。當他見到文人學者時,會詢問他們的策略和見解,如果滿意就會授予官職,並賜予憑證,讓他們去攻打和奪取城池。而對於沒有才能隻想回家的文人,則會予以殺害。對於虜獲的讀書人,知道他們是本地人,白天會讓他們享用美食,由女子服侍,看似備受寵愛,但到了夜晚,卻擔心他們會逃跑,於是將他們捆綁起來,遠離家鄉三百裡後才放開束縛。所抓的小男孩則被訓練騎射和殺人技巧,白天出去劫掠,晚上回來還要點名統計,詢問今天殺了多少人。小孩如果殺戮較多,張獻忠就會高興並賞賜他們,如果沒有殺戮,則會被杖責二十棍。因此,其所到之處,往往被搶劫一空,百姓對他們恨之入骨,稱他們為“八賊”,而非“八大王”。普通士兵掠奪來的金銀財寶都要上交給主將,不允許私自藏匿,一旦發現藏匿三兩銀子以上的,就會被處死,以防有人積累財富後逃跑。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平民家園被毀,生活無以為繼,隻能加入他們進行劫掠,這樣追隨他們的人越來越多。平時沒事的時候,張獻忠會訓練士兵,例如讓十個騎兵與十個步兵或棍棒手對抗,如果步兵或棍棒手能擊倒騎兵,就會得到該騎兵所騎的馬作為獎勵,因此騎兵隊伍十分精銳。

當時,桐城縣令張拱極堅守桐城,張獻忠率軍圍攻一個月都無法攻破。桐城城牆由三國時期的呂蒙所築,外層用磚,內層用石,堅固無比。進攻的賊軍隻能挖去外麵的磚頭,卻無法穿透石頭結構。張獻忠強迫周邊鄉村和城市的居民,用畚箕挑土、扛石頭,堆砌起一道高大的堤壩從四麵圍攻桐城,並在城牆上架設大炮進行攻擊。城內的守軍則利用大炮反擊,擊斃了不少賊軍。賊軍將死去的士兵屍體混在泥土中填充堤壩,並強迫俘虜用利器繼續前去攻城,城外的土丘幾乎與北門齊平。有一次,賊軍將領試圖越過城牆進城,城內守軍十分害怕,連忙再次發射大炮將其擊退。城內的百姓承受著巨大的苦難,而實際上賊軍並未能真正傷害到桐城百姓。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