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駕幸地壇(1 / 2)





崇禎壬午年(公元1642年)四月六日,皇帝舉行了盛大的社稷祭祀典禮。方澤壇位於北城外東北方的乾位,在祭祀前一個月,就開始進行徹底的清掃和準備工作。在祭祀前十天,所有祭祀器具,包括簠簋、籩豆、鼐爵以及笙磬鐘鼓等,都用黃紗籠罩,以示尊崇。同時祭祀前的沐浴設施也在十天前開始試水溫,禮官都可以前往參觀。到了祭祀當天,會在東華門北側搭建臨時看台,以便觀看盛況的人們能登高觀賞。初五日清晨,參與觀禮的人攜帶食物酒水登上高樓,準備觀看儀式。在午、未兩個時辰,坊官及宮廷官員會封閉城區西北方向大小民房通向街道的出口,全部用紅封條密封。

在祭祀開始的三天前,京城兩側的大街兩旁,由五軍都督府調動的禁軍身穿戎裝,手持刀戟,列隊聳立,從大明門一直延伸到地壇三十多裡,總計動員了約二十萬將士。

中間開辟出寬四丈的禦道,鋪設黃沙,禁止平民行走。所有的街巷胡同,都停滿了戰車,嚴格限製人員進出,沿途的牆壁窗戶也都用紅紙或紅泥塗抹遮擋。藏身於樓上觀禮的人們或是小酌,或是低聲交談,傳遞皇帝命令的人手持高腳牌進行宣告,同時也通過口述傳達旨意,與此同時,主持儀式的官員不斷地給予叮囑和指示。

夜幕降臨之初,首先通過的是承載太祖神位和祭祀樂器的馬駕,由二十四匹馬拉動輦車前行,隨行的執事人員頭戴紅軍帽跟隨其後。皇親國戚、文武百官、宦官、金吾衛等紛紛忙碌奔走,燈火照耀之下,人群湧動如同波濤翻滾。等到二更之後,隆重的鹵簿大駕才真正抵達現場,萬點燈火閃耀,塵土飛揚,五彩斑斕的隊伍一時難以分辨清楚。想要目睹聖駕風采的人們都屏息凝神,等待聖駕歸來時再次聚集觀看,直至深夜街頭仍充滿人群。

初六日黎明時分,馬駕先行返回。在完成向祖先敬酒儀式後,神位和部分儀仗即刻撤回廟宇,其中包括朱鉞黃旄、錦旗繡幄等,期間共有約千餘人參與。不久,八頭裝飾華美的大象緩緩走來,它們頸項至尾巴披掛著錦繡,身上懸掛著明鏡,背部背著朱漆葫蘆,步伐優雅,搖曳生姿,鈴鐺和玉佩發出悅耳的聲音,引來陣陣喝彩。緊接著,更加熱鬨非凡的場麵接踵而至,快馬報信傳入皇宮,猶如燕子掠地般迅速。過了四五刻鐘,軍隊儀仗重新整理一番,坊官、甲長等人再次撒上黃沙,副將騎馬巡查,大聲訓誡所管轄的軍士,命令他們站立整齊有序,就如同一對一對地相對而立,要求他們衣著裝飾和所使用的器械務必做到再度檢查,確保一切都整潔嚴密,一絲不苟。於是,身披鎧甲的士兵們策馬疾馳,排列成隊,每個人都堅守自己的位置,各司其職,形成整齊有序的陣列,旌旗隨風飄展,寶劍與佩飾相互映襯,軍士佩戴著黃金裝飾的護肘,腰間則橫掛白玉腰帶。陪同祭祀的文武官員急忙趕至大明門內,恭敬等候聖駕,他們揚鞭催馬,生怕落後,爭相向前。

這時龍旗鳳幡、金鉞銀爪、鳴鑼擊鼓的何止數萬人的宏大陣仗來了,浩浩蕩蕩的隊伍依次排開,綿延不絕,腳步聲和呼吸聲彙成一片。遠處傳來悠揚的編鐘演奏和中和雅樂,各種宮扇形態各異,或圓或方,或正或側,或長或短,或橫或斜,有的是龍翔鳳舞的手工針繡或織機紡織的圖案,有的雕刻著日月山河的精美畫麵,有的描繪了神鬼奇特形狀和虎豹奔跑動態,有的圖案則是繁花似錦、萬錦交織。至於兵器方麵,弓箭、盾牌和刀劍熠熠生輝,有人說靠近聖駕的武器其實是由木頭製成,隻為增添壯觀氣氛。

此時鼓聲漸緊,顯示聖駕即將來臨。裝載皇帝的玉輅、大輅、步輦和象輦都以黃絹作帷幔,前方由兩隻墨色絹布所做的曲柄傘引導,這是朝廷顯貴乘坐的車輛,大鼓和旗幟在其後,行進速度迅速而穩健。每一輛輦車下麵都有一百六十名輿夫,他們的肩膀始終保持同一高度,且每走三裡就會更換一批。在前麵還有一群內廷僧侶,抬舉著一座金龍大轎,專用於皇帝上下輦車,轎子前後兩旁宮扇半掩,彩旗對稱遮擋,隻有在高處才能一覽無遺。最後則是宦官簇擁,仿佛紅色的雲朵遮蔽了天空,兩街的居民在這一刻齊齊開門觀望,隨著聖駕過後,眾人紛紛散去,就像春社酒宴結束後一樣各自回家。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