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大乘百法明門論》(1 / 2)

百法明門論 妙音0 3808 字 1個月前




《大乘百法明門論》,監學法師,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今天要跟大家共同學習的教義是《大乘百法明門論》。在正式講課之前,先把研究本論的目的,跟大家作一個簡要說明。我們每個人的學佛因緣,可能不一樣,但是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離苦得樂,希望今生的生命乃至於來世的生命,能夠永離痛苦而得究竟之安樂,這是我們學佛共同的目的。

佛法把生命分成十個法界﹙十個層次﹚──有佛菩薩的萬德莊嚴、二乘的偏空涅盤、人天雜染的可樂果報,也有三惡道苦惱的果報。就學佛的目標來說,以「人」當標準,無不希望來生的生命,能夠從人道而提升到天道;但是天道還不夠究竟,因為天道是無常敗壞之法,「饒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再進一步從天道出離生死,到達界外涅盤彼岸,乃至成就萬德莊嚴的佛果、圓成佛道,才算是真正的離苦得樂。

問題是應該依循什麼樣的方法,才能使令我們的生命增上,乃至成就佛道呢?目標是確定了,但是方法呢?就有各式各樣的解釋。

先看以下外道的說法︰

一、「邪因緣論」:在印度的九十六種外道中,有一種思想叫「邪因緣論」;該教認為生命的本質,全是大梵天或是上帝所創造的。我們希望下輩子得什麼樣的果報,我們自己不能作主,大梵天、上帝是一切主宰者,主要是他作主的,所以應該以虔誠的態度,透過對上帝、大梵天的皈依祈禱,得到他對我們的歡喜,他自然就會賜給我們幸福與快樂。換句話說,不管我們造善或造惡,生命是大梵天決定的。佛法認為這樣的因緣法不正確,因此叫做「邪因」。

二、「無因緣論」:此教認為生命的現象──為什麼他升天呢?這件事情沒有因緣;為什麼他墮到三惡道去呢?也是毫無因緣。一切法都是無因無緣、自然而有,沒有什麼理由。其實這種思想就是「撥無因果」─否定因果道理。佛法認為也是不正確。

關於上麵所說的「邪因緣論」跟「無因緣論」,就是古印度九十六種外道思想之本質。佛陀在《法華經》上說:「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十法界每一界的果報,都沒有自性、沒有一個決定性,就是「畢竟空」。在畢竟空當中,生命是怎麼出現的?「一切從緣起」,是依因緣條件而生起的。

「因緣」是什麼意思呢?表示︰生命是可以改造的!

如果生命是無因緣的,那生命就不能改造;人永遠是人,造再大的善還是人、造再重的惡還是人。為什麼?因為人是「無因」產生的。這樣我們皈依三寶、修學佛法就沒有什麼意義。所以佛陀才特彆強調──「一切法,從緣起。」生命的本質,背後有它的因緣存在。

而在「有因緣」教義中,佛教的思想有兩種:

一、小乘思想:小乘法認為因緣就是「業力」,也就是身、口、意的業力。造作善業的因緣,使令你升天;造作惡業的因緣,使令你墮到三惡道;是你自己造的業力,影響你自己的生命。

二、大乘思想:若以大乘法來說,「因緣」就是「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宇宙萬法就是我們心識的活動。為什麼升天?因為內心常存善念;為什麼墮到三惡道?因為內心惡念的勢力強大;為什麼往生極樂世界?因為內心具足信、願、持名三種功德。所以從大乘的角度來看:「因緣法」完全決定於你「內心」的造作;身、口、意三業,身業跟口業隻是工具而已。

經典譬喻說:牛在拉車,主要是牛在做決定,車子不能做決定;『牛』是指我們內心的活動,『車』是指身業和口業。大乘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正表示:我們現在每一剎那的心念,都在創造未來的生命──如果你現在起一個善念,就創造未來一個可樂的果報;如果起一個惡念,就創造未來一個不可樂的果報。簡單說:生命的本質是由你的「念頭」決定的。既然是這樣,那我們希望離苦得樂,應該怎麼辦呢?就要改造我們的念頭:

轉識成智。隻要轉變我們的念頭,生命就轉變了!

那麼想要轉變我們的念頭,必須先了解心念的相貌;一定要先了解它,才能夠改變它。在整個「唯識宗」教義當中—<五位百法>,對於心識活動的相貌,講得非常詳細,什麼是善念、什麼是惡念,都有明確的定義。透過百法的學習,就會知道如何去斷惡修善,使令生命能夠增上。

總而言之,我們希望生命能夠增上,研究「唯識」就非常重要;透過唯識的教義,來「觀察」我們的念頭、「了解」我們的念頭,進一步「修正」我們的念頭;使令我們的念頭改變,進而實現生命的改變。而我們所要學習的第一個課程《大乘百法明門論》,正是《唯識學》最基礎的課程,也是最重要的課程。

壹、解釋經題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天親菩薩造

「天親菩薩」是印度的一位祖師,《百法明門論》是他造的。他當時造這部論,是用印度文寫的,經過唐朝的三藏法師——玄奘大師把它翻譯成中文。因為覺得文字還是太深,所以我們又引用蕅益大師的注解—《百法明門論直解》來講解本論。

我們今年的唯識課程:《百法明門論》、《八識規矩頌》、《唯識三十頌》,都是選用蕅益大師的注解,我在所有的祖師當中選擇蕅益大師的注解,這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是:蕅益大師有一個基本觀念,就是他認為「性、相」是圓融的。

大乘的思想是強調「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識是創造生命的主要因緣,但是天台宗所指的心識是什麼?是「真如」—「真如受熏」,真如清淨本然,而受我們的熏習;唯識的思想是「阿賴耶受熏」。這兩種思想,乍看之下不同,但是蕅益大師認為這兩種思想可以融通,所以進入本文,你就會發覺蕅祖的注解,處處把唯識跟天台的思想加以融通,我們引用他的注解,將來學習天台教義就沒有障礙,這就是蕅益大師最大的特色——「性相圓融」的思想。

「性相圓融」蕅祖舉出一個譬喻說:就像「畫龍點睛」;唯識如畫龍,把龍的頭、身體、腳、尾巴畫出來;唯識學所詮釋的是一種行布分明,把整個心念雜染的相貌跟清淨的相貌,很明確的分析:什麼是煩惱?什麼是菩提?都有很清楚的界限。煩惱裡麵就有貪煩惱、瞋煩惱、癡煩惱,每一種煩惱都有一個簡明、易懂的定義和相貌,所以唯識學就是把龍畫出來。天台如「點睛」,眼是龍的精髓,龍沒有眼則無神,眼睛一點之後,龍就有神,就可乘雲而飛。

所以唯識學最後的歸處,還是會歸到真如。從「畫龍點睛」譬喻當中,我們就能夠了解「唯識」與「天台」之間的關係了。

貳、經文大義

將釋此論,大科分四

我們分成四大科,來解釋這部論:

甲一、論主略史。首先介紹天親菩薩簡略的曆史。

甲二、解釋題目。

甲三、隨文釋義。隨順論文解釋其中的義理。

甲四、結示勸修。

甲一、論主略史

首先看第一科「論主略史」,本論的造論者是「天親菩薩」。這裡分成三大段,第一段先介紹「無著菩薩」的曆史,因為天親菩薩的曆史跟無著菩薩有關係,所以先介紹無著菩薩:

[佛滅度九百年頃,婆藪盤豆菩薩,初於薩婆多部出家,修習禪定而得離欲,思惟空義不能悟入,欲自殺身。時賓頭盧尊者,於東毘提訶觀見此事,從彼方來,為說小乘空義,聞已即悟意猶未儘。因乘神通往兜率天谘問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為說大乘空義,還閻浮提,如說思惟即得悟入,時大地六種震動,因此更名「阿僧伽」,此雲「無著」。]

「無著菩薩」的簡要曆史:

這個曆史時代,是在佛陀滅度大概九百年左右,當時印度的小乘部派佛教中,有兩個部派最為興盛:一個是「薩婆多部」就是「有部」—「根本說一切有部」;另外一個是「經部」。為什麼取為『經』呢?因為「有部」是著重「論」,「經部」是著重「經典」,所以取名為「經部」。這兩個都是屬於小乘的部派佛教。「有部」傳承小乘的原始佛教,完全是小乘的思想;「經部」就有一點大乘的思想,它是介於小乘跟大乘之間的思想。







没有了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