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趕緊給老子卷(1 / 2)





把哈姆林送走後,隔天報紙就對這件事情開始了鋪天蓋地的宣傳,這相當於給了那些即將倒閉或者有大量工業品囤積的企業一根救命稻草,而那些金融家們也垂涎美國這個巨大的市場,聰明的人已經開始在美國開展經濟活動了。

為了發展工業,普魯士工業複興署將開企業和建設工廠的門檻都稍微降低了一些,對於銀行業方麵,普魯士也稍微放開了一些,開設私人銀行所需要的本金又稍微降低了一些,獲得牌照的門檻也降低了,這是為了人們可以開更多的工廠,然後交稅,創造更多的工業品,提升國家的製造業水平。

但是這樣弊端當然也很明顯,就是門檻低了總會混入一些渾水摸魚的家夥,總想著撈一筆就跑,工業發展帶來的汙染問題也會變嚴峻,最後是信用問題,不是所有銀行都是穩定的,私人銀行風險很大,雖然利率也高,而國有銀行其實也並不是絕對安全的,如果出現金融危機,那國企也可能出現揭不開鍋的情況。

但拋開那些問題不談,最主要還是國內市場能不能頂住美國企業的衝擊,緹娜的這些決策就是在賭普魯士的工業品比美國更優秀,美國跟普魯士工業化的時間都差不多,從工業產值方麵確實是普魯士領先,所以緹娜才敢跟美國玩這招。

她希望能夠將美國的企業吸引到普魯士來,有了美國企業這個競爭對手,本土企業也會有危機感,並且開始推陳出新,也逼那些安於現狀的老企業彆老想著斂財,還是得想想辦法彆讓彆人給你比下去了,不然丟麵又丟範。

反對聲有嗎?當然有,還是守舊派,當然他們現在的話語權可以說是很弱了,而且他們是窮嗎?放屁,他們擁有的財富都夠再蓋一間無憂宮了,不想搞事情就是純純的懶,占著茅坑不拉屎的典型,手裡錢很多就是不花,也不知道為什麼,這錢捂的比誰都死。

為了撬開他們的嘴,從這幫鐵公雞身上拔幾根毛下來緹娜也可以算是煞費苦心了,隻是這個效果可能也確實不咋地,畢竟那幫六七十歲的人又不願意接受新的東西,除非火真的燒到眉毛上,不然應該還是沒有用。

至於為什麼不跟英國還有法國競爭,當然是因為玩不過,無論是產量還是質量,英法都領先太多了,為了應對英國的工業入侵,緹娜雖然同意了貿易往來,但從未允許英國企業在普魯士擴張勢力,現在的英國人對普魯士市場也沒什麼太大的興趣,所以普魯士才苟住了。

那換成是美國呢?他們對一個市場那是十分的渴望啊,上麵的祖宗又玩不過,下麵的又太窮啥也沒有,普魯士雖然比自己強一點點,但是追一追也不是不行是吧?

促進各行業的內卷,逼他們進步,這種操作不能算是多麼高明,而且如果市場經濟下企業的進步不能帶來經濟效益,那麼很快就會被其他的資本兼並,整個國家的工業運行都會陷入低迷。

瘋狂的內卷同樣對於那些中小型企業可以說是毀滅性的,它們本身才剛剛起步,根本沒有雄厚的資本,跟不上那些大佬的腳步,卻被國內兩邊的商業巨頭夾在中間,能從這種高壓環境生存下來的企業才是足夠強大的企業。

但是如果要競爭那麼肯定得先知道對方的底細,緹娜讓經濟部長李斯特統計了美國去年的工業產值和人均Gdp。

得到的結果跟想象中的也差不多,美國在工業化進程中階級的變換是很活躍的,從股市的變化,市場經濟的操作等許多方麵都可以實現階級的跨越。

而這個人均Gdp砍個三分之二也就差不多是美國人民的基本收入了,對於一個正常的國家來說,能夠以各種手段得到的資金也就占總Gdp的三分之一。

當然這個Gdp肯定是不準的隻是個大概,這個玩意很玄乎的,理論上隻要是人民產生的價值都算是Gdp,那其實可操作的空間是很大的,要湊Gdp的話國家放貸就好了,隻要錢花出去了自然這Gdp就上來了,那這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這並不在國家的考慮範圍之內。

反正數據好看不就好了嗎?

第二天李斯特就拿著一本厚厚的資料來到了緹娜的辦公室。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