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普奧戰爭(1 / 2)





拿破侖三世認為自己的計策十分的完美,隻要普魯士能夠履行條約的內容,那他就可以一口氣收複比利時,盧森堡,萊茵大區,他甚至有在奧地利戰敗後吞並巴登的想法。

巴登靠近法國,而且又比較弱,拿破侖三世不吞並它的原因就隻是因為奧地利和英國的壓力,普魯士又願意將萊茵大區,比利時,盧森堡給法國,可以說拿破侖三世完全靠嘴皮子就恢複了拿破侖帝國的半壁江山。

有意大利的幫助,有英國的背書,有沙俄的默許,甚至有奧斯曼的暗中支持,可以說普魯士這把想輸都難,拿破侖三世知道了普魯士必勝,並且在普魯士身上放上了一些籌碼,戰後就可以賺的盆滿缽滿,最好是這兩個家夥打個兩敗俱傷,能夠讓英國佬的目光從自己這邊看向德意誌地區。

雖然在緹娜眼中,拿破侖三世確實是個對手,但並沒有強大到無法戰勝,隻要略施小計就能讓他飄飄然,而且法國雖然看上去十分光鮮亮麗,但是實際上他的隱患也在逐漸擴大,拿破侖三世的政策偏向於自由經濟,而這確實取得了成效。

但就跟柯立芝繁榮一樣,中產階級過得很好,但無產階級隻能勉強度日,在凡爾賽宮裡,富人與貴族都在花天酒地,他們不會想到有無數的人還住在簡陋的平民窟內,每天的工資隻能買一個麵包,拿破侖三世跟其他國家的君主差不多,他們都會或多或少改善人民的生活,前提是不威脅到貴族與資本家的利益,像奧古斯特這樣進行大範圍國有化,把資本家當燃料的君主整個歐洲都看不到第二個。

而現在距離宣戰隻剩最後一步了,就像是奧古斯特想象的那樣,要想辦法引誘奧地利成為先動手的惡人,又不允許普魯士付出太大的代價。

在緹娜正式向國會提交宣戰議案的時候,議會的人其實還是有些許猶豫的,連自由派領袖,一向低調做人,高調收錢的拉瑟爾都表示,“我認為攝政殿下應該再多考慮一下,現在宣戰會不會不是時候,普魯士還沒到應該全力以赴的時候。”

緹娜當即駁斥了他,“隻有膽小鬼才會在前進的路上停滯不前,而此刻的普魯士是自建國以來最富強的時刻,我們甚至爭取到了最好的外交環境,箭在弦上,此時已經是全力以赴的時刻了。”

最終宣戰提案以百分之九十的讚同票宣布通過,其中有不少人都見證了這個國家的低穀,再到如今的富強,他們雖然害怕奧古斯特,但同時他們又信任奧古斯特,奧古斯特帶著普魯士打了很多次戰爭,而這一次他們要麵對奧地利這個強大的對手,奧古斯特從來沒有輸過,這一次他們再一次選擇相信奧古斯特,相信她能夠將勝利帶回柏林。

而在社會上,普魯士的人普遍支持普奧戰爭,你要說為什麼,因為我們有奧古斯特,隻要她說戰爭,那大家就願意跟她打這場戰爭,不僅是工人階級,包括中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也持相同的觀點。

三月末,奧古斯特發表了戰前動員演講,她將一句話寫在了普魯士的官方媒體上,“一個德意誌,一個帝國,一個君主。”

奧古斯特在報紙中寫明了她的意圖,普魯士要武力統一整個德意誌,統一的德意誌不需要任何亂七八糟的那些個國王,大公,公爵,所有德意誌邦國的議會必須解散,所有貴族的特權全部取消,還得使用普魯士的憲法,遵循普魯士的法律。

統一官方語言,就跟奧古斯特曾經說的一樣,德意誌帝國隻能有一個話事人,那就是自己,她認為在德意誌帝國內的所有少數民族在並入德意誌後都是德意誌人,與德意誌人享有同樣的權利,可以保留地方的習俗和信仰自由,但是不能給你自治,也不能獨立,隻要是並入普魯士的領土就在法律意義上不可分割。

這是拋給捷克人的橄欖枝,波西米亞地區從最開始就是普魯士的輸出對象他們長期受到奧地利人的剝削,普魯士人又說他們那邊夠自由夠民主,這對於這邊的捷克人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