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世界單極(1 / 2)





當德國還在從他那看上去並不是很富裕的錢包裡掏出錢去造海軍的時候,英國也決心走向一場新的革命。

莉莉安在英國經濟危機的時候上台,到今天,英國靠著莉莉安的道理和黨衛軍的物理方式解決了經濟危機帶來的製造業停滯。

如果要說對於英國來說最大的轉向在哪裡,那肯定就是對新聞和媒體的改革,莉莉安讓國防安全委員會的人接手了泰晤士報以及貝爾法斯特報等主流報紙,將輿論牢牢的控製在政府的手中。

當時的莉莉安隻是為了防止對於社民黨不利的消息在英國產生太大的影響,但是後來的成果證明了,莉莉安這個無心之舉在無意中將本該進入衰落期的英國又拉了回來。

英國的媒體發展的比較早,而且由於資產階級政黨的那點破事導致了報紙成為了幾個大黨之間互相口嗨的重要陣地,言論自由莫名其妙的就跟輿論自由這種魔怔玩意聯係到了一起。

英國這種資本主義大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候,跟不上德美的節奏很大程度也跟輿論有關係,自從《康米黨宣言》發表之後,英國就出現了大量的社會主義政黨,但就這些玩意要麼就是掛個名,實際上什麼事都不乾,要麼就是打著社會主義旗號的其他主義魔怔人。

在英國內部還有一種聲音,那就是對於資本家的聲討,工廠主和資本家們靠剝削勞動力換得大量的財富,但是他們卻拒絕給工人提供更好的生存環境,將大量的錢全部都裝進了自己的口袋中。

而康米主義的出現給了英國人民一個全新的選擇,他們呼籲罷工,聯合起來抵製資本家,甚至還有比較激動的都跑去把工廠給拆掉了,可以說在十九世紀英國的最後十幾年的時間中,社會普遍厭惡資本家。

而大西洋對麵的美國則是將資本家視作最值得尊敬的人,幾乎所有的報紙都在讚美他們,“踏實肯乾,寡言善行”是資本家的代名詞。

雖然這句話就是放屁,資本家大部分的確就是吸血鬼,他們從人民身上榨取源源不斷的財富,逼迫工人在肮臟惡劣的環境工作十幾個小時,但是也多虧了這些工廠主,工業革命的力量才能徹底的爆發出來。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英國犧牲了底層人民,所以它成就了日不落的霸業,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國也犧牲了底層的人民,所以它能夠完成對英國的逆襲,繼承英國世界霸主的寶座。

而即使是後麵的蘇聯,其實也差不多是一個套路,隻不過這個工廠主從資本家變成了蘇聯康米黨,但機器肯定沒辦法自己動,還是需要人力操作,蘇聯能夠做到的就是儘可能的改善一下環境,稍微壓縮一下工時,但這已經是極限了。

英國在十九世紀末期,因為媒體的宣傳,就連資本家的孩子們都看不起資本家,但是英國國內的康米主義政黨在當時還比較呆,他們沒有把握好機會一舉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反而是決定走議會鬥爭的溫和派路線。

反正重重的debuff加下來,英國本土的工業化進程也被拖慢了,雖然媒體隻不過是其中一個問題而已,英國本身的問題還有權力分散,自由放任導致的政府軍備支出削減,以及美國德國等新興大國的崛起。

但是媒體如果能夠得到控製,那麼許多問題其實不會變得有多麼嚴重,這在克裡米亞戰爭中就有很好的體現,在otl,克裡米亞戰爭中英國軍隊因為指揮官的迷惑行為造成了很嚴重的犧牲,甚至內閣都以為這種事情倒台了。

這是難以想象的,所以莉莉安一直以來的政策就是在自由言論是可以的,你私底下說什麼屁話都可以,這無所謂,但說話要分場合。

不是什麼東西都能往報紙上登的,你說的是實話,但是那又有什麼用呢?你能為你的言論負責嗎?

那些個偉大的思想家琢磨了幾百年得出的答案,他們都不敢說是完全正確的,遇到事情還是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有些東西上不了秤的,連幾兩重都沒有,但要是上了秤,那可就比千斤還重了。

而莉莉安解決了這個問題,雖然一開始可能是無意之舉,屬實是有些後知後覺了,但是結果還是好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