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戰鬥,不爽(1 / 2)





德國是一個誕生於戰爭的國家,德意誌民族從來沒有放棄過征服歐洲的夢想,自從德意誌帝國統一之後,德國為了當這個歐洲的老大,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後麵龍場悟道,以德國為中心,構建了歐共體,成為了歐盟的經濟支柱,以和平的方式得到了在戰爭中無法得到的地位。

這就是奧古斯特為她的德國設計的道路,德國將慢慢的從軍國主義中抽身,最終構建一個以德國為中心的歐洲聯盟,以經濟捆綁的方式領導整個歐洲。

這套流程有一個弊端,就是它不適合這個時代。

如果說是凡爾登戰役讓法國開始反思戰爭,那斯大林格勒戰役就是讓德國開始反思戰爭的契機。

為什麼呼籲和平,因為我們早已見識過殘酷的戰爭,見識過屍橫遍野的山地與平原,戰爭從來沒有辦法解決任何一件事情,它隻會將問題延後,在戰爭過後,一切的仇恨都會被壓製下去,但是它終將爆發出來,並且摧毀掉一切。

普魯士是軍國主義的發源地,普魯士曆經六世,腓特烈大帝在晚年也曾想讓普魯士變成一個正常的國家,但是他失敗了,他那時候已經老了,沒有時間將朝著軍國主義狂奔的普魯士攔下來。

德國未來做出的行動,所信仰的一切很大程度都跟軍國主義有關,早在普魯士選擇這條道路的時候,它的結局就已經注定了,而腓特烈大帝沒能辦到的事情,現在交到了奧古斯特手上,她比腓特烈大帝還要年輕許多,她有更多的時間去將路走歪了的德國重新拉回正軌。

民族自由黨跟保守黨在帝國議會中提交了一份議案,那是一份新的戰爭計劃,分為兩個部分,東線戰爭和西線戰爭。

保守黨代表在議會中說道,“德國現如今已經來到了曆史的轉折點,德國在普法戰爭中打敗了法國,等法國人恢複過來之後,巨大的民族仇恨將會充滿他們的大腦,他們會再一次向我們開戰,我們要先發製人,一鼓作氣徹底打敗法國。”

“俄國的威脅也十分巨大,俄國的領土麵積比德國大太多了,發展的潛力也深不見底,但是俄國最能仰仗的也就是東方的工業基地和高加索的油田,隻要我們能夠奪取白俄羅斯、烏克蘭、立陶宛等地區俄羅斯將不再是威脅。”

“現在德國需要的是鐵血的政策,我們要求繼續增加軍費,英國人已經表態了,他們想要戰爭,我們也不能落後,隻要英德兩國聯手,英國可以得到他們想要的殖民地,而我們可以得到整個歐洲。”

保守黨的言論在議會中很能得到支持,德國剛打贏了三次王朝戰爭,士氣正盛,有一種蕩平天下的衝動,而法國的實力,俄國的潛力,英國是否會支持德國,這一切都不重要,反正就是有一種起飛有手就行的錯覺。

隻不過俾斯麥不喜歡這種說法,她難得的在議會中寫了幾句話,“軍國主義是普魯士在歐洲博弈中活下來的必要手段,但是普魯士已經是過去式了,對於德國來說,軍國主義並不能成為國家發展的長期綱領。”

忘戰必危的前提是好戰必亡,發動戰爭是需要成本的,這些損失本來是可以投入到更多有意義的地方去,比如農業科技基建等。

而且在歐洲大陸上,打的戰爭跟其他地區比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其他地方比如非洲那就是部落衝突,美洲武裝內鬥菜雞互啄,亞洲那一般打的都是碾壓局,基本上含金量都不算特彆高。

但歐洲這塊地,民族成分複雜,諸國林立,大夥實力差距老實說差不多,德國夠強吧?但你說能不能碾壓法國,那隻能是在夢裡了,德國的實力的確不弱,但是也沒有強到能夠碾壓其他國家的地步,單挑就夠嗆了,再來一個那可是真的遭不住。

俾斯麥看著這議會的情況,心裡著急啊,德國要是有一天,國會的議員上頭了,喊著什麼我們再也不能容忍誰誰誰騎在我們的頭上了,必須乾他娘的一炮,民眾一聽媒體的煽動,得上頭了,喊著支持戰爭,跑到亂七八糟的地區高唱萊茵戰歌什麼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