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紅色領袖(1 / 2)





如果說約瑟夫三部曲中銷量最好的,肯定是這個係列的最後一本,因為這本書中將那場世界大戰的全貌展現了出來,作為這場大戰中的另一個主角,蘇聯在世界大戰中的貢獻不可忽視。

而且許多購買過《帝國的毀滅》的讀者同時也對那個結局十分的不滿,小說中的德國一路勢如破竹,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征服了幾乎整個西歐,阿道夫在事實上完成了歐洲的統一。

縱使英美還有百萬大軍,卻也因為在歐洲缺乏立足點,受製於德國在歐洲強大的實力,隻能在非洲和巴爾乾等零星的地方對抗德國,而阿道夫卻選擇了進攻蘇聯,這令很多人無法理解,而這本書則補充了設定,甚至還補全了阿道夫的人設。

這也是俾斯麥比較喜歡的一部,比起第二部奧古斯特給自己拚命上的眼藥,還是這一部爽一點。

在劇情中,通過前兩部的熏陶,所有人都對這個以社會主義為基礎製度的國家有了個淺層的了解,大部分人可能對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沒什麼概念,但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蘇聯的開局一定是最困難的。

它的西邊是德國和波蘭,東邊還有個不願透露姓名的島國,在設定中,這三個國家都讓俄國吃過敗仗,波蘭在曆史上甚至一度入主過莫斯科,在蘇俄內戰期間還入侵過當時的蘇俄,這糟糕的地緣環境使其可能陷入腹背受敵的窘境之中。

蘇聯獨特的意識形態也讓它在歐美為主導的世界體係中不受待見,作為全世界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沒有盟友,西邊極端意識形態下的阿道夫和貝尼托還簽署了反共產國際條約,將反共和反蘇作為拉攏盟友的政治手段。

而英法也很樂意見到極端民族主義國家與蘇聯產生衝突,他們將在中歐唯一一個能夠製衡德國的奧匈帝國拆解,還搞出了一個跟周圍國家都有領土糾紛的波蘭,甚至還將德國的領土一分為二,這明擺著就是將拱火寫在了臉上。

他們知道德國遲早會入侵波蘭或者捷克斯洛伐克這些新獨立出來的小國,在他們看來德國也更有可能先進攻這些國家,因為西歐列強畢竟是強國,柿子要挑軟的捏,德國的統治者不可能不知道這一點,而向東邊的擴張遲早會跟蘇聯產生衝突,等這兩個國家打的兩敗俱傷的時候,英法就能趁機下場摘桃子。

綏靖政策成為了英法的基本國策,他們跟法西斯國家雖然不是盟友,但他們的重點都在於反蘇,不斷擠壓著蘇聯的戰略空間,使其在國際上難以有所作為。

要想在這種情況下化被動為主動,可以說是難如登天,但約瑟夫也有一套自己的思路,法西斯國家組成反共產國際同盟,那蘇聯就呼籲成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以此來為自己增加盟友,這件事情使蘇聯在全世界的左翼民眾心裡得到了認同。

而檢驗蘇聯號召力的時候也很快到了,西班牙內戰爆發了,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哨戰,蘇聯和德國的第一次交鋒,雙方以代理戰爭的方式展開了對抗。

在蘇聯的幫助下,來自五十四個國家的三萬多名誌願者組成了國際縱隊,與法西斯軍隊展開了堅決勇敢的鬥爭,這件事情在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居然會有那麼多國家的社會主義者願意為了同一個理想奔赴一個陌生的國家,去幫助那裡的同誌對抗法西斯獨裁者。

這件事情在十九世紀的歐洲幾乎沒有人能夠理解,在十九世紀民族主義才是這個時代的底色,從法國大革命到拿破侖戰爭,從普魯士的崛起再到巴爾乾戰爭,每個民族都在為了建立自己的民族國家而戰,而其他國家則是完全沒必要去管的,反正其他人是死是活關自己什麼事。

如果在這個時代,西班牙爆發個內戰,那歐洲各國想的應該是怎麼在他的屍體上分一杯羹,繼承這位昔日日不落帝國在全世界留下的遺產,絕對不會有任何一個國家會願意站在國際主義的這邊,無條件的幫助西班牙人抗擊反動的獨裁者,歐洲各國不去管它就已經是最大的善良了。

而且英法等國也是這麼做的,這兩位對於這場內戰視若無睹,他們本應該按照他們自己的說法,站在西班牙民主和自由的這一邊,幫助西班牙的共和政府,但它們最終什麼都沒做,這也讓許多國家對英法失去了信心。

蘇聯向全世界證明了自己在廣大無產階級心中有著強大的號召力,這件事情讓資本主義國家十分恐懼,而約瑟夫作為一個聰明的國家領導人,他不急於站隊,而是利用英法這種老牌殖民大國與德國這種新興強國之間的矛盾,同時與兩邊接觸,以此兩邊要價。

英國還是固執己見,而法國則選擇嘗試性的與蘇聯接觸,作為歐洲大陸上的國家,法國跟德國是真的接壤,第一次世界大戰讓法國直接失去了將近六百萬的勞動力,這相當於法國六分之一的人口,全國幾乎一半的青壯年。

麵對日益強大的德國,法國則提出了聯合蘇聯一起抗擊德國的主張,但這件事情被阿道夫利用,法國的做法讓英國十分的不爽,它沒辦法接受本該跟它站在一起的法國居然打算主動打破跟蘇聯的敵對關係,英國向來視蘇聯為洪水猛獸,既然法國不願意跟它站在一起,那英國就反過來支持德國。

在德國恢複征兵製和進軍萊茵蘭這兩件嚴重威脅法國安全的事情上,英國選擇了沉默,這讓法國感到十分的緊張,它們開始權衡利弊,最終法國迫於英國的壓力放棄了與蘇聯結成同盟,在蘇聯和英國之間,法國還是選擇了老相好英國。

英國人則是認為蘇聯跟德國不可能走到一起,所以有恃無恐,但他們判斷失誤了,約瑟夫和阿道夫都有非常現實的一麵,反共和反法西斯並不是他們認為應該始終堅持的路線,他們可以打出這麵旗幟來團結盟友,也可以在必要的時候收回這麵旗幟,隻要是有利於國家的,那怎麼樣都行。

而英法的判斷在進入二十世紀後就一直處於一個時好時不好的量子疊加態,他們又一次判斷失誤了,英法都對蘇聯的軍事實力產生了誤判,而蘇聯的戰績也的確算不上好,它剛建立時就被德國打的割地賠款,對付波蘭也很吃力,甚至還丟失了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部分領土,相反英法則是戰勝了德國,這就讓他們認為自己強於德國,而德國又強於蘇聯。

這一係列的誤判讓他們對蘇聯的戰略地位不夠重視,對蘇聯提出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回應消極,被英法冷落之後,約瑟夫不得不考慮反過來在德國身上尋求突破。

而在亞洲方向,東方的某個島國也開始了擴張,如果跟它開戰,那麼蘇聯必然需要在亞洲維持大量軍隊,這會嚴重削弱蘇聯在歐洲的力量,萬一跟德國開戰,那蘇聯將會麵臨很不利的局麵。

此時的日本也陷入了選擇困難症,是向南侵略中國,還是向北侵略蘇聯,而約瑟夫也很快幫他們做出了選擇,他在遠東布置了二十萬以上的軍隊,甚至還有成建製的裝甲部隊,這支龐大的軍隊給了日本很大的壓力,很快他們就得出了結論,中國比蘇聯好打。

日本對華侵略戰爭打響,蘇聯為了讓中國能夠更長時間的抗住日本,開始向中國提供援助,這些援助給中國的抗日戰爭帶來了許多幫助,不可否認的是如果沒有蘇聯的援助,中國的抗日戰爭肯定會打的更加艱難,死傷也肯定會更加慘重。

而且隻要日本一天不從對華戰爭脫身,它就一天無法對蘇聯造成威脅,約瑟夫就可以將全部的精力放在歐洲。

阿道夫這段時間也沒有閒著,隨著德國不斷膨脹的軍事實力,它的野心也跟著膨脹起來,阿道夫在1938年就吞並了奧地利,慕尼黑會議上讓張伯倫上了個廁所,搞出了一個慕尼黑協定,劃走了蘇台德地區。

失去英法支持的捷克斯洛伐克很快就被德國吞並全境,英法與德國的關係變得十分緊張,但到這裡阿道夫還不滿足,他還想要波蘭,而英法此時也失去了對阿道夫的信任,並對波蘭提出了保障,試圖在地緣上給德國壓力。

現在的德國麵對的就是一戰的場景,英法在西邊封鎖了德國,東邊的波蘭也不是弱國,他們的軍隊並不弱,在歐洲也算是排的上號的國家,如果德國被三麵夾擊,那毫無疑問德國會複刻一戰的結局。

但是如果把地圖拉遠呢,在波蘭的東邊不是還有個國家嗎?

1939年8月阿道夫親自給約瑟夫發了一份電報,他提出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德國願意放棄一半的波蘭領土,以此來獲得東線的和平,此時的蘇聯被英法孤立,約瑟夫大喜過望,他立刻回電阿道夫,他十分的願意與德國交好。

三天之後,德國外交部長就來到了莫斯科,雙方連夜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波蘭的國境線上畫了一條線,左邊歸德國,右邊歸蘇聯,甚至還出現了世界名話,‘約瑟夫也想加入《反共產國際條約》’。

就在幾天後的9月1日,德國突然對波蘭宣戰,德國大舉入侵波蘭,拉開了故事的最高潮,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篇。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