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美國要開始奮鬥了(1 / 2)





1885年,美國的新一輪大選正式開始,克利夫蘭不是一個喜歡到公共場合演講的人,他認為這樣沒什麼價值,除了兩次對文官製度改革和對當下經濟危機的演講,除此之外他就再也沒有到公共場合拉選票了。

克利夫蘭是個工作狂,他把演講要花的時間全部用來工作,以此來換取更多的政治資源,民眾當然喜歡能夠在公共場合演講的總統,但他們更加喜歡能辦實事的總統。

克利夫蘭跟後世的羅斯福不同,羅斯福的家族就擁有大量的資源,所以羅斯福可以不去顧慮資本家的麵子,還能搞出工業複興法這種對資本家來說大逆不道的法案。

但這些克利夫蘭都做不到,克利夫蘭必須保護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不然他根本就成為不了總統,更彆談尋求連任了,不是成為總統了就能如臂使指的調動整個國家,是你能如臂使指的調動整個國家之後你才是總統。

這就要求你不能背叛自己背靠的階級,除非你不怕被暗殺也要站在人民這邊,要麼就得來個大清洗給這幫資本家和大法官全部收拾了,不過對於美國來說這些都不太現實,肯尼迪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大家都在笑他大腦開花,畢竟都中了一發子彈了。

但他是美國的理想主義者,隨著他的死亡,美國理想主義也隨之消散了,不過也沒人在乎,比起研究這樣的一位美國總統秉持的觀念,還不如多去調侃他大腦開花的事實,畢竟這樣更簡單,更快樂。

克利夫蘭很明顯就不是那種理想主義者,他維護壟斷階級的利益,將目光看向了那幫罷工造反的工人,他不喜歡這幫人,他遲早要對付這幫生活在底層的人民,但現在還不是時候,他還要這幫人的選票。

連續四年的經濟危機暴露了共和黨無法解決危機的問題,現在整個國內局勢一片混亂,美國危在旦夕,他認為美國不需要一位猶豫不決的總統,他需要更加的雷厲風行,要能夠解決當下的危機,無論用何種手段。

克利夫蘭做好了姿態,將所有的時間都投入進工作之中,而在外麵花了六個星期到處演講的布萊恩則在最後的選舉中犯了很多錯,導致了布萊恩在紐約州丟失了一千多張選票。

在選舉人投票中也沒能占到多數,反而是克利夫蘭幾乎可以說是在辦公室裡躺贏了這場選舉,最終選舉中,克利夫蘭比布萊恩多了兩萬張選票,在選舉人投票中則是兩百對一百八十。

1885年3月3日,布萊恩致電全國,慶祝克利夫蘭的成功,3月4日,克利夫蘭正式宣誓就職,成為了美國繼詹姆斯·布坎南之後又一位民主黨總統。

他成功的被他的同僚送進了白宮,而在他宣誓總統就職的時候,他看到的美國在大蕭條中風雨飄搖,國內一片狼藉,克利夫蘭有種使命感,他認為自己就是為了今天才降生到這個世界的,他要改變美國,重新讓它成為世界上的大國。

他剛進入的時候,他問了一下美國的財政部長丹尼爾,“那幫工人很快就要鬨到華盛頓了,我們必須阻止這種事情發生,現在經濟危機的核心在於銀行業的問題,我們能否重新整頓銀行業?”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