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歐洲:還有這種好事(1 / 2)





美國降低關稅的消息立刻傳遍了整個歐洲,這是一件大好事,對於歐洲來說,他們在這幾年裡的經濟發展速度十分緩慢,因為最大的貿易夥伴英國樹立起貿易壁壘導致全球加息,第二主顧的美國又常年保持高關稅,當歐盟內部的市場逐漸飽和,他們就隻能往殖民地傾銷商品,但是歐盟中最大的殖民國家法國卻不想跟歐盟其他成員國分享自己的殖民地。

法國在世界上統治著超過一千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主要集中在西部非洲,這裡有著豐富的資源以及大量的人口,而法國是從經濟文化政治方麵對非洲進行控製,所以法國在非洲的影響力要大於英國。

英國政府對中部非洲投入的精力很有限,莉莉安更需要的是埃及、印度、加拿大、新西蘭以及澳大利亞,還有英國在亞洲最重要的海外領土英屬馬來亞,英國靠著貿易壁壘以及大蕭條成功的將那些已經取得自治或者想要取得自治的地區重新握在手中。

對於英國來說,這麼多領土難以消化,本身又沒有什麼購買力,還會浪費英國本就不多的人力,長久以來甚至會變成帝國裡的腫瘤,它會不斷擴散,隨著第一個國家開始獨立,獨立的浪潮將會席卷整個帝國,最終導致帝國的覆滅,莉莉安比任何人都清楚這一點,所以對於經濟相對落後的非洲殖民地,她采取引導政策,與非洲的土著創建合作政府,並用英國的政治體製加以引導,最後由非洲人民決定今後是與英國各自獨立還是繼續留在帝國聯邦中。

這些殖民地中固然有大量的資源,但都掌控在帝國聯邦投資部手中,即使他們獨立出去了,他們也必須通過正規程序將其贖買回來,但他們的國家都沒幾個錢,就更彆說是其他什麼人了,所以英國人並不擔心他們獨立之後會導致英國國力的削弱。

但法國人肯定不會這麼覺得,他們付出了這麼多時間和耐心,當然是希望非洲能夠徹底成為法國的領土,既然是法國的領土,法國當然有主宰他們的權力,自然他們也不會同意跟歐盟其他國家分享。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因為法國在與德國的市場競爭中落入了下風,法國的企業普遍比德國創立時間更久,也更有經驗,但他們卻沒有德國那種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好吧,其實就是不夠帥,德國是最早擁有設計學校的國家,在德國的魏瑪市,奧古斯特用了一些手段從薩克森公爵手上收購了大公爵薩克森美術學校,並找了一群藝術生將其丟進裡麵,主要是做設計。

為了搞好設計行業的事情,德國政府派遣了內閣顧問親自前往了比利時去請威爾德來魏瑪當校長,這個人是比利時的建築大師,還是個畫家,在比利時也是先鋒派設計運動中的一員,雖然很年輕隻有二三十歲,但是卻擁有極高的眼界。

但太過年輕也不是件好事,雖然能力過關,但卻有些自負,不過這也沒辦法,畢竟你讓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去理解什麼是內功還是有點太難為他了,不過無所謂,他還是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校長,並開始向各行各業輸送優秀的設計人才,這也是德國產品能在市場上占據優勢的原因之一。

法國的工業產值雖然不如德國,但在科技方麵,兩國的差距不算太大,在設計方麵,德國的眼界領先法國一個世紀,就導致了法國的市場一直都在被德國擠壓,法國政府隻能儘力保住殖民地市場仍然還在法國手上。

所以美國開放市場這件事情對於歐洲來說可是一件大好事,當美國的資本家興致勃勃的來到海外的是時候,他們發現這歐洲人打的什麼高端局,在歐洲聯盟這邊,法國跟德國的貿易戰都整上才藝了,美國的本土企業人都傻了。

他們不是不知道歐洲人牛逼,沒想到歐洲人開掛了啊,長期的競爭中,法國跟德國的商品無論是在質量還是設計上都對美國本土貨進行降維打擊,單個拎出來美國企業說不定還能用愛國之類的口號吸引一下美國人民的注意力,但是你架不住它們又帥又好用啊!

就功能上可以稍微差一點,反正一些功能壓根就用不到,但是顏值上,老美被薄紗太多了,既然你質量沒有歐洲貨好,顏值更是低的不行,價格差不多的情況下,我為什麼不選法國和德國的貨?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