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1【李寶南下】(1 / 2)

北宋穿越指南 王梓鈞 1569 字 10個月前




朱銘掃了一眼黃德裕的遺體,這人生前吃得太飽,死相著實有些難看。

“他有甚遺言?”朱銘問道。

高景山回答:“與妻合葬劍門,老仆埋在旁邊。”

朱銘吩咐說:“墓修大一點也可,我軍資有限,還要趕著行軍,就暫時不厚葬了。”

“將軍仁義。”高景山拍馬屁道。

人一旦突破自己的底線,往往做事風格都會變,居然學會溜須拍馬了。

高景山做了好多年利州路運判,轉運使和副使經常不理俗務,漢中實際上由高景山這個三把手在管。

論能力,還是很強的。

此君獻出劍門關投降,也沒明說要從賊,但一直跟在朱銘身邊,傻子都知道他想乾啥。

朱銘對此非常詫異,甚至有些不可置信。

高景山可非尋常進士,論差遣,他是成都府路的二把手,論寄祿官,這位是真真正正的三品大員。

三品大員,投靠自己這個反賊?

大軍順著山道緩慢前進,走到劍州的時候,朱銘實在忍不住了,問道:“先生對當今局勢怎麽看?”

高景山說:“四川沒有可戰之兵,巴蜀已是將軍囊中之物。天下各路疲敝,百姓怨聲載道,禁軍與西軍又在河北伐遼,今年之內不可能回師來征漢中。荊湘地廣人稀,又被連年征收重稅,皇帝很可能讓荊湘募兵來攻。來得越多越好,一戰可破之,還能消耗官府錢糧,就算西軍回來也無糧可調。”

朱銘總算明白,為啥高景山願意投靠了,這老東西認準自己能割據地方。

朱銘又問:“儘得漢中巴蜀之後,先生有何指教?”

高景山說:“死守各處要道,以雄關險地抵禦朝廷精銳。朝廷大軍敗個一兩次,就再難有什麽作為。屆時可學西夏李繼遷,上表向大宋朝廷臣服,請封川峽觀察使亦可,請封川峽經略使也行。最好用三五年時間建立製度,訓練精兵,消化地方。然後相時而動,東出夔門,北伐陝西,一掃天下,抵定乾坤!”

朱銘笑了笑,不置可否。

大軍一路逼近梓潼,梓潼北方大山,也被稱為翠雲廊,而且綿延三十裏。

石元公、鄧春、李進義,駐軍在七曲山的寨堡,以劣勢兵力抵擋官兵進攻。

高景山仔細詢問經過,詫異道:“你們沒有進攻官兵就一退再退,把武連等險地都讓出來了?”

石元公說道:“著實怪異得很,官兵主帥是個能人,在劍州撤軍時有條不紊。俺到現在也沒想明白,他為何一直往後撤,因此不敢立即追擊,生怕是誘敵之計。每次都派人去打探,確認沒有埋伏,再把他讓出的城池占了。官兵甚至一度撤出梓潼,俺派人打探之後,正準備把梓潼拿下,誰知官兵又殺回來,把梓潼城重新占據。”

高景山也聽得迷糊,嘀咕道:“這黃概想作甚?”

石元公說:“官兵重回梓潼之後,一直按兵不動,也不曉得在乾啥。”

當然是在練兵。

黃概把精良兵甲,都分給大族送來的子弟兵。

特別是家裏土地多的,那些大族子弟兵,往往帶著自家佃戶。

佃戶的數量,少則幾人,多則數十。

王家、範家、宇文家的子弟,其中最豪橫者,直接帶來上百佃戶,全是孔武有力的青壯。

而且,大族還在繼續輸送兵力!

黃概每日巡查軍營,看著校場正在操練的部隊,整個人前所未有的振奮起來。

這特麽才算兵嘛,之前征募的都是什麽鬼?

都不用拉去戰場,訓練時就能看出差異。

子弟兵和佃戶部隊,訓練積極,士氣高昂,服從命令。

而先前那些廂軍和鄉兵,全程懶洋洋的。一個軍令傳出去,好半天不見動靜,動了又亂七八糟,操練時如同夢遊。拉出去防守寨堡,每次都聞風而逃,黃概早已經受夠了。

“噠噠噠噠!”

一騎快馬自南而來,信使沿途大喊:“八百裏加急,八百裏加急!”

黃概條件反射般感到驚恐,小心翼翼打開急遞,隻看前麵幾行字就差點暈倒。

合州沒了!

黃概兼任四川製置發運使不假,名義上可以調動四川的兵馬錢糧,但具體工作還得看各路轉運使的。

他隻能真正控製成都府路,而李寶的進軍路線,巴州屬於利州路,達州屬於夔州路,渠州、合州屬於梓州路。

黃概已勒令各路募兵征糧備戰,至於轉運使們聽不聽,那就隻有鬼知道了。

……

且說李寶領兵五千,走米倉道南下。

第一個目標便是巴州五縣,這裏屬於利州路地界。而利州路的主官,早就在興元府兵敗被俘。

巴州太守聞風而逃。

五個縣當中,隻有曾口縣令試圖抵抗。但義軍剛開始攻城,鄉兵就倒戈造反,縣令稀裏糊塗被亂兵殺死。

李寶分出數百士卒,又去接收通江縣城。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