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7【觀政五】(1 / 2)

北宋穿越指南 王梓鈞 1559 字 10個月前




要說王安石的變法,有哪項百利而無一害,自當屬“農田水利法”無疑。

推行七年時間,全國興修水利一萬多處,可灌溉民田3600多萬畝,還將大量荒地開墾為農田。

符行中主持疏浚山河堰,就是帶著“農田水利法”過去的。

而且,不需要官府耗費太多錢糧,因為可以“攤丁入畝”。即根據山河堰所流經的鄉村,按照田畝多寡出錢出人,體現一個“誰受益,誰攤派”的原則。

一般情況下,隻要官府不亂搞,老百姓是會積極配合的。

具體到每個村,肯定有無數小糾紛。比如我家的田,明明離水渠更遠,憑啥跟你一樣攤派?比如水渠經過,要占我家一壟地,官府應該補償才對。

這些小糾紛,都可以鄉民自行處理,官府隻需強製推動即可。

如此做法,才是字麵意思的“攤丁入畝”。

而雍正搞的那個,實質是將部分地稅改為國稅,為了穩定征稅而跟田產掛鉤(南宋也嚐試過,並取得一定效果)。

張居正搞一條鞭法,徭役折為銀兩征收,即“丁傜錢”。

在明代的時候,“丁傜錢”用於地方支出,並不需要上交到中央。

崇禎登基第二年,就想過按比例上交。但直到他歪脖子樹上吊,也就部分地區糊弄著執行而已。

雍正來了個狠的,全國省份都須上交“丁傜錢”,並將“丁傜錢”攤進田賦當中,這就是所謂“攤丁入畝”。一些省份上繳比例少一些省份上交比例多,總體平均下來是上交80%左右。

舉個例子,某縣的城牆塌了,需要征發徭役修補城牆。

明代的時候,該縣收一萬兩丁傜錢,可以全部用於修築城牆。

而雍正之後,需要先上交給中央八千兩,地方隻剩二千兩可以辦事。

工程款不夠咋辦?

要麽加稅,要麽攤派。

等於啥都沒變,該征徭役還得征,地主多交一份錢而已。而地主會將損失,轉嫁到佃戶身上。

所以說,純粹是為了多收稅。

好處也有,中央財政增加,戶籍管理放寬,社會人口流動更活躍,多數小民確實不用承擔丁傜錢。

順便一提,雍正再牛逼,攤丁入畝也未全國推行,徹底完成改革是在光緒年間。改革動力是清政府缺錢,逼著未執行的省份必須上交。

……

符行中帶著幾個文吏、十多個士兵,坐船騎馬考察漢中盆地。

每至一縣,先跟縣令接觸,召集當地吏員開會。

接著實地走訪山河堰,跟地方士紳討論情況,不斷有鄉下士子免費做隨員。

按照朱國祥的計劃,此次治理山河堰,要分三年進行完成:第一年,疏通原有堰渠;第二年,增挖褒城到西縣段、南鄭(漢中府治)到城固段;第三年,將山河堰延伸至洋州。

工程完工之後,山河堰徹底融入漢江水係,可以惠及整個漢中盆地。

漢中盆地的糧食,極有可能因此翻倍!

翻倍不是形容詞,而是陳述事實,旱田與水田產量懸殊。而且遇到災年,旱田很可能絕收。

山河渠前期準備工作,與朱國祥的方田令配套進行。因為按照田畝攤派修渠,必須先摸清田畝數量,否則不知有多少富戶轉嫁徭役。

足足走訪一個多月,符行中拿著厚厚的圖紙回到漢中府城。

“大捷,大捷,大將軍在梓潼全殲十萬敵兵。成都府路再無強敵,兵力空虛可傳檄而定……”

十多個官差,拿著露布全城宣讀,繼而又出城宣揚,接著跑去其他州縣。

漢中城內外為之沸騰,無數百姓奔走相告。

這些日子,捷報一個接一個。

有時前線發來一份捷報,朱國祥故意拆成好幾份,間隔七八天再分別發布。

就連朱銘分出幾百雜兵,去占領偏遠空城,都能單獨拿出來宣揚。好似那些小縣城,真有大量官兵駐守一般。

如此則營造出一種氣氛:義軍總是打勝仗,隔三差五來次大捷,官兵根本就抵擋不了。

符行中進城不久,便看到數百群眾,站在露布前圍觀。有讀書人在大聲宣讀,站最外麵的百姓也能聽到。

“照這樣下去,朱相公要做皇帝了!”

“官兵不經打,哪裏贏得了義軍?”

“不是官兵不經打,是大將軍厲害得很。你沒聽露布裏說大將軍帶著幾百騎兵,就衝陣殺穿官兵數千,一直衝到中軍大陣,砍翻大旗把敵帥給生擒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