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全麵新政】(1 / 2)

北宋穿越指南 王梓鈞 1547 字 9個月前




用鍛壓機製造銀幣和銅幣,這自然是改革幣製的最佳方式。

但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我手裏既沒有蛋也沒有飯,請問我怎麽烹飪蛋炒飯?

四川確實有個銅山縣產銅,也確實部分地區產銀。但就那點銀銅產量,發行出來瞬間失蹤。錢幣鍛壓得越精美,消失速度就越快,全被富戶藏進地窖裏去了。

北宋初年,全國都有鐵錢流通,一步步改為發行銅錢。

四川這邊就是改不過來,因為鑄錢監的銅錢,都是在產銅區就近發行,全部跨地區調運的成本太高了。

結果四川及周邊的鑄錢監,無論發行多少銅錢,因為數量相對市場太少,一發出去就石沉大海,連一丁點水花都看不見。那些銅錢,隻要進了大戶的口袋,根本別想再拿出來用。

甚至是質量上乘的鐵錢,富戶都屯在家裏,專門用那些爛鐵錢。

這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的字麵意思。

北宋中後期,由於出現錢荒,鐵錢使用區不斷擴大。

最開始是給西軍發鐵錢,朝廷用鐵錢在陝西采購軍用物資,繼而漸漸擴大到南襄盆地。等到了南宋,兩淮也開始使用鐵錢。

蔡京既然對鐵錢下手,自然不會放過紙幣。

交子就是在蔡京手裏徹底廢除的,改為使用錢引。這也是一種紙幣,而且在全國發行,隻京畿、兩浙、荊湖、兩廣、福建例外,就連江東和江西也是紙幣區。

然後就炸了根本沒多少準備金。

而南宋產銅區被金國占領,趙構隻能用鐵錢和紙幣支撐財政。不但讓鐵錢在兩淮流通,而且全國範圍內發行紙幣,南宋的紙幣叫做會子。一直使用到宋朝滅亡,再被元朝、明朝撿起來繼承。

在中國古代,紙幣的有效使用時間,至少在三百年以上!

“不一定要用蜀錦,絹更普遍,也是硬通貨,”朱銘建議道,“鹽也可以用來做背書,川鹽是重要經濟保障。”

朱國祥說:“還有金子。洋州、金州產金,房州也產金,以黃金、糧食、絹布、川鹽做儲備金,足夠保證紙幣的信譽度。還有就是防偽問題,得采用特殊紙張、特殊圖案、特殊油墨來印刷,最好再發明出套版彩印技術。”

房州的黃金產量,在全國都排得上號,遠遠大於洋州和金州。

“荊湖和江西得儘早拿下,都是重要的銅銀產地,”朱銘說道,“占領這兩個地方,就可以鍛壓銅幣和銀幣,到時候與紙幣並行流通。能打下雲南更好,雲南的銅礦足夠多。”

朱國祥搖頭:“難。”

此時整個貴州,都在蠻夷手中,川南也有大量蠻夷,雲南等於被蠻夷給包圍起來。

大理國的漢化程度極高,但也隻是在主要城市,其國內也遍地蠻夷存在。

打下來或許容易,治理難度極大,行政成本太高,隻能使用土司製來過度。冊封土司的同時,遷徙軍隊和百姓去屯墾,讓漢人占據關鍵地區,並朝著周邊蠻夷輻射影響力。

移民屯墾這種事,在宋初非常困難,主要是瘴氣導致死亡率高。

現在漸漸摸索出經驗,官員們已經知道怎麽防瘴氣,許多湯劑也被醫生探索總結出來。

可即便要移民屯墾,也是優先考慮湖南、湖北,那裏尚且地廣人稀呢?若有人口和錢糧搞移民,當然得先發展核心區域,川南、貴州、雲南這些地方還得靠後。

父子倆開始討論這個,朱國祥說:“先在川南逐步漢化,特別是產鹽區。就連宜賓、瀘州都遍地蠻夷,還扯什麽貴州、雲南?我打算在這些地方開辦學校,讓蠻夷頭領送子女來讀書,既是作為人質,也能傳播漢文化。所有蠻夷頭領和熟蠻,必須改漢姓、取漢名。特別是離得近的熟蠻,須得全部編戶齊民。”

朱銘說:“可能會激起叛亂,川南地區隻有三個軍,不知道軍隊夠不夠用。”

朱國祥說:“激起叛亂就鎮壓,川東還有軍隊,隨時可以調過去。你治理過的黎州,五部落蠻率先編戶。他們都是熟羌,不但會說漢話,且早就取消首領世襲製,很多五部蠻子弟還在當兵,隻要給予一定賦稅減免,編戶齊民工作還是相對輕鬆的。讓騰驤軍的五部蠻士兵,全都給家裏寫信。”

朱銘在黎州的時候,已經讓五部蠻編戶齊民了。

但那隻是做樣子大量隱瞞人口土地。

這次卻是動真格的,人口土地不得瞞報。但畢竟這些部落率先投靠,也不能做得太過分,賦稅必須相應減免,而且要給他們留一些自治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