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西夏要歲幣?】(1 / 2)

北宋穿越指南 王梓鈞 7281 字 5個月前




:[]

東京南郊,曾經的大宋皇莊。

公孫勝扛著鋤頭出門,身後還跟著一女娘。

那是他兩個月前娶的妻子,原為副宰相趙野家的侍女。趙野被抄家問斬之後,親屬流放川南蠻夷地,仆人卻可自己選擇去留。

大量流民和無業遊民,以及退伍士兵,被安置在京畿路耕種,男多女少很容易引發治安問題。

朱銘專門讓禮部安排婚姻,征調全城媒婆去撮合。

像公孫勝這種退伍軍將,屬於比較搶手的類型,因為他分到二十五畝地,而且不用自己出錢購買。

“哥哥起得早啊。”武鬆也帶著新婚妻子出門。

公孫勝去跟他並肩行走,低聲道:“聽說那些舊朝皇室宗親,前兩天已經編管過來了?”

武鬆說道:“俺親眼見到了,算上孩童,足有兩三百人。”

“可真有意思,竟跟俺們做鄰居。”公孫勝笑道。

武鬆低聲說:“這邊住著一營四川兵,既是看管皇室宗親,也是盯著咱們這些人。附近好些安置種地的,以前都是賊兵出身,便是一些流民都做過賊。”

公孫勝說道:“隻要彆惹事,怕四川兵作甚?”

二人行不多遠,便遇到吳加亮。

他們都是自願退伍種地的,吳加亮還想做村塾先生,可安置第一年誰願送孩子讀書啊?

眾人在一處田野集合,那裡已經聚了很多農民,皇室宗親們也都在場。

周圍有幾個士兵,正無聊的走來走去,眼珠子卻是沒有鬆懈。

不多時,來了兩個勸農官,身邊還有衙前吏保護。

朱銘攻破東京有些晚,已經錯過了小麥種植時間,冬天安置分地的百姓,隻能開春之後種彆的作物。

玉米當然很合適,粟米、高粱這些也行。

今年過來學習種植技術的,很多以前就沒耕過地。也有一些會種地,但沒有種過玉米。

隻見一個勸農官挽起褲腿,拄著鋤頭說:“做過農夫的,都過來一起鬆土翻地。不懂乾農活的就看著學,看得差不多了也來練練。不懂還不知道學的,今後等著餓死吧!”

吳加亮立即拿起鋤頭下地,跟著勸農官翻地鬆土。

公孫勝和武鬆則在旁邊,看了一陣便學會,剩下就是上手練習。

那勸農官還講解技巧,用什麼姿勢握鋤頭最省力,就連舉鋤頭的高度都有說明。

足足用了一個小時來翻土,見大家似乎都掌握了,勸農官開始講怎麼種玉米:“當今官家說,這種地要因時製宜、因地製宜。氣候不同,地形不同,種同樣的莊稼方法都不一樣。玉米在四川多種於山坡,所以四川那套法子,在這京畿路卻是不合用的。種肯定也能種出來,而且伺候得更好,但沒那個必要……”

“今日教給你們的,是官家根據開封地形氣候,自創的一套玉米粟米壟溝套種法。四壟粟米套種一壟玉米,這兩種都耐旱,乾旱薄地也能保產,水肥足夠就產量更高……”

“壟溝套種有啥好處呢?玉米和粟米高矮不同,套種起來都能照著太陽,那什麼光合作用你們也聽不懂,反正隻須知道能夠增產便是了。玉米根長得快,能吸收深層養分;粟米根係淺,能吸收淺層養分。這兩樣種在一起,它們不會搶水搶肥。”

“其實不挖壟溝也行,田產多的可以省些力氣。但挖了壟溝,一來不怕倒伏,二來可以保水,三來遇到連日大雨還便於排水。你自認懶漢,不想搞得太累,可以不挖壟溝。伱要是勤快,想多得一些收成,那便跟俺學起壟挖溝。”

“這壟溝還有個好處,便是收玉米時,砍了玉米杆就倒在溝裡,可以直接填回去養地。要是怕來年蟲多,一把火燒了也成……”

“今日便講這麼多,什麼時候澆水,什麼時候給糞,我到了日子都會再過來……”

聽了一陣,大家跟著忙活,有樣學樣很快掌握。

公孫勝嘀咕道:“這勸農官是什麼品級?講得倒是清楚明白,還願意下田乾活,跟尋常的鳥官不一樣。”

武鬆笑道:“若天下當官都如這般,咱們以前哪會造反?”

吳加亮說道:“你們卻是不曉得,這些勸農官都是天子門生。最高隻有正七品,最低連品級也無,但即便是無品勸農官,也能隨時進宮求見天子。有三年以上資曆的勸農官,可自請平級轉遷政事官。若勸農官堅持做到十年以上,皇帝還會給男爵封號。三十年的勸農官,必封子爵。”

“隻會種地也給爵位?”公孫勝大為驚訝。

吳加亮說:“身死爵除,不傳子孫。”

“那也值啊,俺都想去做了。”公孫勝說。

吳加亮好笑道:“你想做便能做的?人家懂的東西可多了。”

武鬆說道:“三年就能轉文官,誰願堅持三十年?能封子爵那種,俺著實佩服,恐怕到時還真沒幾個。”

卻說那些皇室宗親,陸續回到自家地裡,看著長滿雜草的土地直愣神。

可太子說了,隻管飯到糧食收獲,這時如果不辛苦耕種,秋收之後大家全得餓肚子。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