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43【重錘擺鐘】(1 / 2)

北宋穿越指南 王梓鈞 7023 字 5個月前




:[]

劉氏兄弟離開之後,父子倆又在花園逛了一陣。

朱銘突然說:“我打算跟四川一樣,先在京畿、河南、關中,全麵廢除廂軍體係。保留巡檢和驛遞功能,而且這兩方麵各有歸屬,不再隸屬於專門的廂軍編製。另外,還要保留綱軍。”

“四川沒遭太多天災人禍,廂軍雜役大量被移民安置,”朱國祥問道,“你說的這三個地方,想好了怎麼安置嗎?”

朱銘說道:“就近分田墾荒,部分原地轉吏役。今後實行免役法,這個要配合攤丁入畝來完成。所以裁撤廂軍,是跟清查田畝、攤丁入畝配套的,不混在一起搞肯定要出亂子。”

朱國祥點頭道:“給一套章程出來,我讓地方官去執行。先在京畿、河南試行,不斷填補漏洞、微調政策,繼而擴大到關中與淮南。”

朱銘說道:“一旦平定南方,兩淮是廂軍改革的重中之重。那裡能改過來,全國就沒什麼問題了。”

宋代的廂軍,可不隻是用來打仗的,他們有各種各樣的職責。

第一,運輸物資。

不管是搬運糧草,還是朝廷的各種綱運,首先考慮的就是讓廂軍去做,人手不齊的情況下才會征調民夫。

第二,修築水利、修繕城池、營建宮室、修建皇陵。

這種政府性工程,同樣優先調派廂軍,再根據工程量征調民夫補充。

第三,屯田墾荒。

邊疆或少數內部地區,如果需要屯田,也是把廂軍扔過去。

第四,供官員役使。

官員奉詔出京,監司巡查地方,官員長途赴任,甚至是官員搬家換宅,都可以直接讓廂軍來做保鏢和打雜。

甚至是官員的父母病故,官員有重任在身無法回家丁憂,可以申請讓廂軍幫忙協助處理喪事,原則上調撥的廂軍在一百以內。又或者官員本人病故,派廂軍一路護送遺體回家,原則上調撥廂軍不得超過三十人。

又或者,當官的把廂軍叫來充任雜役,甚至是讓廂軍無償給自己當屬吏。

就連最低級的副都頭,也可以役使一個廂軍。

而知州級彆,可以役使兩百個廂軍。

宋代邊將甚至大規模調派廂軍伐薪燒炭,不給任何補貼,等於長期做苦役,燒出來的炭卻被將領賣了賺錢。

這個做法一度很流行,導致大量燒炭的廂軍難以忍受,直接逃進山中聚集做土匪。

由於逃亡的燒炭廂軍太多,北宋朝廷不得不下令禁絕,明文禁止廂軍從事燒炭工作。

其他還有很多亂七八糟的事情,能做巡檢兵、遞鋪兵的廂軍,已經算是廂軍當中運氣很好的。他們甚至還要接受伐木、造船、釀酒、挖礦、生產兵器、傳遞文書、宮觀雜役等任務,反正有啥事兒讓廂軍去做便是。

你以為大宋朝廷心善,一出事兒就把流民和反賊編為廂軍,全國那麼多廂軍是官府掏錢白養著的?

南宋官員章如愚,直接用八個字來總結:宋有天下,悉役廂軍。

正是由於廂軍的業務範圍太廣,牽扯到的人數太多,朱銘一直難以全麵改革。

四川那邊,大量廂軍雜役被安置墾荒,甚至是被遷徙到南陽和襄陽,結果導致官府很多時候人手奇缺。稍微大點的公共工程,就必須全部征召民夫,非常考驗地方官的治理和協調能力,偏偏四川各府縣還在大修水利。

而廂軍改革的深層區域在兩淮,說白了就是綱運問題。

如果廢除兩淮綱軍,要不要再組建一個兩淮漕軍?

朱銘的想法是,綱軍脫離廂軍序列,跟遞鋪兵編為一個係統,專門負責郵遞、運輸業務,整體劃歸給兵部管轄。這是樞密院和大元帥府,搶走兵部太多職權,而給予兵部的一種補償和平衡。

今日休沐,朱銘帶著張錦屏和鄭元儀,乘坐馬車返回東宮方向。

快到地方了又停下,心血來潮登上城闕,踱步在皇城城牆溜達一段。

西北方的艮嶽著實礙眼,那裡近乎是荒廢了,大量亭台樓閣,在守城期間劈了做柴燒,石頭也被搬走做落石。

一堆大小石頭就堆放在城牆上,保存完好的上品太湖石,被官府拍賣給富戶。而已經被敲碎的石頭,隨便百姓過來搬抬,又或者批發給建築商。

如今的艮嶽,雜草叢生,珍奇花木也沒人打理,就那麼突兀聳立在城市東北角。

或許可以稍微清理一下,再修繕幾座亭台,供東京百姓平時遊玩。

朱銘靈機一動,想到了天文院。

可在艮嶽的山頭建天文台,今後即便遷都,這裡的天文台也不用搬走,跟洛陽的天文觀測數據相對照。

宋代那些天文官經常造假,皇帝不得不再設立翰林天文院。本來是想讓司天監和天文院互相督促,結果新舊兩個天文部門攜手造假,一起編造觀測數據來糊弄皇帝。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