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90【朱院長的瓊林打油詩】(1 / 2)

北宋穿越指南 王梓鈞 8722 字 5個月前




:[]

宋代皇帝賜宴新科進士,因為在瓊林苑舉行,所以被稱為“瓊林宴”。

但朱銘考上進士那會兒,瓊林苑正在大興土木搞擴建。從此以後,進士賜宴就改地方了,名字也被宋徽宗改為“聞喜宴”。

今年,卻是正式恢複。

眾進士也不騎馬坐車,一路閒聊步行出城,到了城外還能觀賞春日景色。

來到目的地,卻發現有兩塊匾額。

上麵一塊,是舊宋掛的“瓊林苑”。

下麵一塊,是大明掛的“勸農司”。

“大名鼎鼎的勸農司衙門,居然就設在瓊林苑中!”有人驚訝道。

“何止呢。聽說這裡還保留著一處宅院,官家在休沐日經常來此歇息,指導勸農司的官員稼穡之道。”

“俺卻是開封本地人,對這裡頗為熟悉。瓊林苑西邊那三百畝地,皆為勸農司所有,種著各式各樣的糧食與蔬果。”

“……”

有勸農司官員站在門口說:“諸位可入瓊林苑玩賞,亦可前往郊外踏青,傍晚回來參加瓊林宴即可。”

聽得此言,進士們很快分為兩撥,各有勸農司官員給他們帶路。

一些想要領略瓊林苑風光,迫不及待進去遊玩,譬如胡銓、楊稷、李易等人。

另一些卻對勸農司的試驗田感興趣,呼朋引伴去看那邊在種什麼,譬如李侗、李公懋、張九成等人。

不多時,就走到一塊田地,卻見小樹都被砍了,兩個勸農官正在搞嫁接。

張九成忍不住問:“這是在接博何物?”

負責給他們做導遊的勸農官,笑著解釋說:“嫁接桑樹。桑樹嫁接極妙,一年之後便可采桑。以前在漢中,已經試驗總結出好幾種樹木來嫁桑,此時試驗的卻是苟樹嫁接桑樹。”

“如何?”李公懋問。

勸農官說道:“以前在漢中用苟樹嫁接,成活率不是很高,但也活下來一些。這說明桑與苟可嫁,隻是還有技巧沒探明。一旦把裡麵的關竅都弄明白了,即可大利百姓。苟樹長得快還不挑地,把桑樹嫁接上去,一兩年就能長成大片的桑林。”

兩宋是中國農業技術的爆發期,各種農業書籍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樹木嫁接古已有之,但在兩宋出現更多嘗試。

發展到南宋末年,出現四種桑樹嫁接法。而發展到元代,已經總結出六種桑樹嫁接法。

士子們觀看一陣,心中已有計較。

接下來留在東京觀政,要多多到勸農司走動,看有沒有什麼技術值得推廣,今後外放去地方做官就可以發展農業。

沿途觀賞詢問,很快來到一處水田。

勸農官主動介紹說:“來自南方的朋友,應是見過菰首(茭白)的,陛下卻是要在開封種出一年生的菰首!”

菰米在《周禮》中被列為六穀之一,唐代的時候還經常吃,在長安被稱作雕胡。菰米飯又叫雕胡飯,是唐代宴請貴客的食物。

隨著小麥和水稻的發展,菰米產量被吊打,漸漸就減少種植麵積了。

其病變體茭白,也早就有了。

但是,一切都在自然病變中產生,往往要三年以上才大規模病變。

而在北方種植,菰是很難過冬的,隻能收獲菰米,難以收獲茭白。就算能夠收獲茭白,產量也比較低,而且個頭不是很大。

因此南方種茭白的很多,北方幾乎沒有。

勸農官說道:“陛下有言,菰首之生,非鬱氣所積。而是與那菌菇一樣,被菌類寄生得來,菰首皆得病之菰所生,可由人來進行接種。若能在開封培育出此物,則南方之蔬菜上品,就能出現於北方餐桌,不必大老遠運來價格昂貴。”

進士們聽得連連點頭,北方蔬菜確實種類不夠多,能在東京買到便宜菰首(茭白)自然極好。

大家越看越有興趣,而且感覺無比稀奇。

不久又遇到一大片麥田,那些麥苗明顯參差不齊。

一個山東士子蹲下仔細查看,指著中間一壟麥苗說:“這是秕麥吧?”

勸農官笑道:“兄台好眼力。”

那士子說道:“把麥子跟秕麥混種,就不怕全給禍害了?”

勸農官說:“這是讓它們自然雜交,持續多年選育之後,或許可培育出更優質的麥種。那邊還間種燕麥呢,也是為了讓麥子與燕麥雜交。”

眾人踱步前往,果然看到麥田裡種著些燕麥。

秕麥至少還是中藥,燕麥就更接近於雜草了,這玩意兒隻在災荒之年有用。

“延之兄,你怎在此?”認出秕麥的山東士子,突然驚訝喊出聲來。

卻見試驗田裡,有個青年農民打扮,正在仔細聆聽勸農官講解知識。

“恭喜元吉兄高中!”

“你不是已經回鄉了嗎?”

“本來要走的,看到勸農司招人,便又留下來了。”

“你不參加科舉了?”

“今後做勸農官也是一樣。”

“……”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