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的傳說(2 / 2)

黃帝的傳說 明佑 3258 字 1個月前




黃帝自小就是個聰明絕頂的人,他沉思了很久;然後,再紮了一個圓圈。

給兩個圓圈中間紮了個十字架,又砍了一根長樹枝,把兩個圓圈紮在這根樹枝的兩頭,放在地上用力往前一推。滾不了多遠就停下來。

智多謀廣的風後,連忙剝了一條樹皮,拴在兩個圓圈中間的橫桿上,一手拉著往前走,兩個圓圈一直滾動著,並未倒地。

黃帝一看,一下醒悟過來,叫常先再紮兩個同樣的圓圈,四個木圓連在一起,好比四個車輪,穩穩噹噹向前滾動著,再也不怕倒地。

風後看後,好像腦子裡一下也醒悟過來,他命常先去採石場弄兩個圓形石盤,中間鑿個洞。

不到半天工天,兩個圓形石盤就做成了。風後從中間橫安一根木棍。木棍中間綁了一條草繩,叫常先拉上使勁往前跑。

倉頡連忙向黃帝說:我給這個東西起個名,叫作“車”。黃帝深思了半天,表示同意。

為了讓人們永遠記住軒轅的功勞,倉頡和各位大臣商議;命車為“軒轅”。

因黃帝當時還沒有一個正式名字,就以“軒轅”命名,作為黃帝正式名字。

在音樂方麵,黃帝命令大臣伶倫製作樂器。伶倫以鳳凰的鳴叫聲為靈感,製作了簫管,並定下了五音十二律,使音樂之美能夠表達出來,撫慰人心。

在文化方麵,黃帝命令大臣倉頡創造文字。倉頡觀察天地萬物,將它們的形態融入文字之中,創造出了象形文字。這一創舉震驚了天下,被認為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有了文字,人們可以更好地記錄曆史,傳承知識,促進了文化的繁榮。

在數學方麵,黃帝任命大臣隸首來研究數學。隸首根據五行八卦和九宮運算的原理,研究出了計數方法,並教給人們如何使用。數學的發展使得人們能夠更好地進行生產和分配,提高了社會的效率。

在醫學方麵,黃帝十分注重人民的健康。他與大臣岐伯共同撰寫了《黃帝內經》,這部書籍構建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為中華民族的醫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雷公,是黃帝的重臣,因通曉藥理,善於針灸,被黃帝封於禹州方山一帶,是方雷鄺氏的始祖。雷公一生在此潛心研究醫學,撰寫了《雷公炮炙論》等多部醫學專著,成為禹州中醫藥文化的源頭,其傳下來的中藥炮製技術一直沿用至今,加之禹州盛產中藥材,為後世禹州成為中國四大中藥材集散地之一奠定了基礎。

甕城,即今天的古城鎮甕廂村。古時中原地區常年洪水泛濫,人們多居洞穴,每到山下取水,苦於沒有容器。一天,黃帝的重臣寧封子烤燒野獸的時候,在火中得到硬泥,從而領悟出燒陶的道理,於是便就地取材,建窯燒陶,四季不斷。燒毀之甕,無處堆積,遂用以砌牆,久而如城,稱為甕城。自此禹地盛燒彩陶、黑陶、青瓷以至鈞瓷,窯火不熄,代代相傳。

雍父是黃帝的大臣,有鑿石製作的本領。雍父受黃帝之命在紅水河和具茨山之間,成功研製出了舂米用的杵和臼,並教會百姓舂穀去皮,煮米為飯。因雍父製杵臼有功,黃帝將其研製杵臼的地方封做他的食邑。雍父便在此築城而居,稱為雍氏城。也就是今天的禹州市古城鎮。

此外,黃帝的妻子嫘祖也有著傑出的貢獻。她發明了養蠶技術,教會了人們如何飼養蠶蟲,提取蠶絲製作衣物。這一發明不僅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也使得中華民族的絲綢文明得以發揚光大。

黃帝在多方麵有建樹,在紡織方麵發明機杼,進行紡織,黃帝的妻子嫘祖最先開始養蠶並以絲製衣(衣裳、鞋帽、帳幄、氈、袞衣、裘、華蓋、盔甲、旗、胄被發明)。冶煉方麵,煉銅,製造銅鼎、刀、錢幣、鉦、銚、銅鏡、鐘、銃。製陶方麵,製造碗、碟、釜、甑、盤、盂、灶等。建築方麵,建造宮室、鑾殿、庭、明堂、觀、閣、城堡、樓、門、階、蠶室、祠廟、玉房宮等。通方麵,製造舟楫。兵械方麵,製造刀、長矛、弓矢、弩、六纛、旗幟、五方旗、號角、鼙、兵符、雲梯、樓櫓、劍、射禦等。日常生活方麵,熟食、粥、飯、酒、肉、稱尺、鬥、規矩、墨硯、幾案、氈、旃、印、珠、火燈、床、席、蹴踘等。他還叫打成推算曆法;作乾支。帝使大撓作甲子,以十天乾配合十二地支以紀時沿用至今農曆,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天下大治,黃帝決定在泰山之上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他帶領大臣們登上泰山,祭過天地之後,又帶領大臣們來到東海之濱。黃帝命人挖了一個大坑,把祭告天地用的祭器全都埋在了裡麵。然後,他對大臣們說:“如果天下太平,風調雨順,這些祭器就會自動出現;如果天下不太平,出現戰亂,這些祭器就會隱而不見。”

泰山封禪

黃帝回到都城後,果然天下太平,五穀豐登,百姓安居樂業,過著幸福的日子。過了些日子,黃帝帶領大臣們巡視天下,當他們走到東海邊上的時候,忽然發現祭器竟然自己從地下冒了出來,大臣們見了,都驚訝得說不出話來。黃帝對大臣們說:“你們看,祭器自動出現,這說明天下還是太平的,我們今後應該更加注意治理天下呀!”

有一天,黃帝正在洛水上,與大臣們觀賞風景,忽然見到一隻大鳥銜著卞圖,放到他麵前,黃帝連忙拜受下來。

再看那鳥,形狀似鶴,雞頭,燕嘴,龜頸,龍形,駢翼,魚尾,五色俱備。圖中之字是慎德,仁義,仁智六個字。

黃帝從來不曾見過這鳥,便去問天老。天老告訴他說,這種鳥雄的叫鳳,雌的叫凰。

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鳴叫是歸昌,夜裡鳴叫是保長。鳳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寧。

問道和求仙

於是黃帝開始巡遊天下,封禪泰山,他聽說有個叫廣成子的仙人在崆峒山,年齡1200多歲了。

軒轅黃帝為了拯救百姓,就去求學廣成子,欲拜門下,學得“養生之道”,能讓百姓豐衣足食、糧食豐收、牲畜健壯、風調雨順。

當廣成子聽到黃帝的請求之後,拒絕了他的請求,告訴黃帝不配跟他修道。

黃帝所求的是小道,隻是大道的枝端末節的東西。黃帝回去之後,關起門來開始思考原因。

幾天之後,他又去找廣成子求道。不巧,廣成子正在睡覺,他非常虔誠,很的謙卑的跪行到廣成子麵前等著他醒來。

廣成子醒來後又問他怎麼又來了?他還是說想學養生之道。廣成子接著問他想學什麼養生之道?

他說:“我明白了,養生之道就是放下自己的欲望,去體悟天地宇宙萬物的這個規律。”廣成子非常高興地答應了教他。廣成子給了他一卷《自然經》。

黃帝向廣成子問道後,又登過王屋山,得取丹經。

乘龍飛天

黃帝向玄女、素女詢問修道養生之法。而後,回到縉雲堂修煉,他采來首山銅,在荊山下鑄九鼎。

鼎剛剛鑄成,天上突然飛下來一條龍。那條龍有著威武的眼睛和長長的、閃著銀光的龍鬚,整個龍身透著金光。

那條龍降臨時好像帶來萬匹的金鍛,籠罩了整個天空。

黃帝和大臣都很吃驚,那隻龍慢慢靠近黃帝,眼神變得十分溫和,忽然開口對黃帝說:

"天帝非常高興看到你促使中國文明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所以特地派遣我來帶你升天去覲見天帝。“

黃帝一聽,點了點頭,就跨上龍背,並且對群臣說:"天帝要召見我了,你們多保重,再會了。”

“請讓我們追隨您去吧!"大臣們說完,就一擁而上,希望爬上龍背,隨黃帝一起走。

可是那隻龍卻扭動身軀,把那些人都摔了下來。金龍帶著黃帝快速飛上天空,一下子就消失在雲霧中了。

群臣沒有辦法,隻好眼睜睜地看著黃帝升天而去。

一位大臣看著天空,若有所思地說著:"並不是每個人都上得去的啊!隻有像黃帝那樣偉大的人,才有資格呢!"

後來的人為了紀念這位帝王,就把黃帝升天的地方叫作"鼎湖"。後世以“龍去鼎湖”稱帝王去世。

黃帝是華夏文明第一始祖,他不但統一了疆土,還創造了璀璨的華夏文明。

黃帝在位期間,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繁榮昌盛。他的智慧和才能得到了人民的廣泛讚譽,被尊稱為“人文初祖”。在黃帝的領導下,中華民族迎來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為後世的繁榮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黃帝的功績被後世代代相傳,他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每年的清明節,人們會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來紀念這位偉大的領袖,表達對他的敬仰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