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零一章:以戰養軍(2 / 2)





“還記得朕剛剛說的嗎?有些事情,並不是非此即彼的!”

看著天子認真的樣子,於謙也鎮定下來,開始皺眉思索起來,片刻之後,他開口道。

“陛下的意思是,九邊?”

如果說,現如今接受孛都的歸附,有養虎為患的風險的話,那麽,九邊就相當於,給這隻老虎設下了一個圍欄。

即便是日後他恢複元氣,想要再起邊釁,可隻要九邊的體係成型,哪怕是再有也先這樣的人物出現,想必邊軍也能應付。

“對,九邊!”

朱祁鈺臉上露出一絲笑意,道。

“九邊一旦建成,各鎮之間便可遙相呼應,一鎮遇襲,左右兩鎮可旋即支援,如此一來,若有賊寇擾邊,則需同時應付三鎮的兵力,騎兵攻城,本就在劣勢,若另有重兵鎮守,守城當可無虞。”

“朕答應孛都的歸附,的確是想要給邊軍留一塊磨刀石,但是,卻不是在自找麻煩,即便是孛都恢複元氣再快,也至少需要十年,這十年的時間,足夠邊軍操練,恢複戰力,也足夠九邊戰略實踐。”

“到時,若孛都真的心懷不軌,邊釁再起,便可命邊軍出擊,以戰養軍,朝廷居中隨時調度,戰事小則一鎮迎敵,戰事大則鄰鎮支援,保境安民,既可讓邊軍戰力長保,亦可防止戰事有損,重鎮有失。”

這番話說完,於謙長長的吐了一口氣,他早就知道天子深謀遠慮,但是,卻未曾想,天子竟然如此有野心。

要知道,邊患問題,對於中原王朝來說,可是綿延了上千年,曆朝的君主都解決不了的事情。

而天子竟然想用這種辦法,徹底的解決掉邊患的問題,哦,說解決或許不夠恰當,但是,如果天子的設想能夠成真的話,那麽的確可以大幅度的削弱草原各部對於大明的威脅。

畢竟,邊患的問題說到底,其實就是邊軍孱弱而已,在天子的這套設計當中,九邊作為兜底的存在,保證大明的邊防線能夠基本穩固,內附的部落作為大明官軍的磨刀石,用來以戰養軍,保持邊軍戰力的強盛,二者疊加,從而實現能夠長期對草原部族保持壓製的局麵。

隻不過,這中間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說……

“陛下,此事不易!”

於謙的神色有些複雜,猶豫再三,他開口道。

“尤其是九邊的策略,想要通過朝議,很難!”

到了最後,於謙還是沒敢把話徹底挑明,九邊的策略對於朝廷來說,需要付出很大的人力物力,所以,想要通過並不容易,但是,從天子登基以來,乾過的不容易的事情多了,互市,大渠,軍屯,皇莊……無不是朝堂上有許多反對的政令,但是,都順利的頒行下去了。

九邊和其他的大政相比,也很艱難,但是,並不能算是特殊,畢竟,雖然九邊的戰略看似宏大,但是真正落實下去,需要的時間並不短,如果說天子一意孤行的話,那麽就算費些周折,大抵也能通過朝議。

這件事情真正的關鍵在於,九邊和孛都內附的事情結合起來,構成的天子的這套策略,實質就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養寇自重,隻不過這個寇,是朝廷來養的,但是問題都一樣。

既然是養寇,那麽必然會出現驕兵悍將,邊釁不停,那麽朝廷必定要更加倚重邊軍,由此必然會誕生的一個問題,就是朝廷上文武地位的變化。

一旦這個策略開始實施之後,那麽,朝堂上武將的地位必然會急劇攀升,這觸動到的,是整個文臣的利益!

如今的武臣最大的問題是什麽,或許有人覺得,是貪瀆,或許有人覺得,是驕狂……但是歸根結底,一切的問題在於,上下流動的體係,已經基本徹底固化了。

大明如今的公,侯,伯爵,有九成以上,都來自於開國勳臣和靖難功臣,如今的軍中,想要憑借自己的力量搏一個爵位出來,基本是不可能的,而拋卻軍功,武臣體係當中的升遷,基本和個人的勇武謀略沒有關係,反而是需要依靠於關係人脈,所以,就造成了兩極分化的局麵。

有人脈出身好的人,長期盤踞在軍府當中,沒有人脈的人,無論能力高低,都隻能沉淪下僚,他們當中有些人‘聰明’些,懂得阿諛奉承,所以,能夠獲得升遷,剩下的那些,要麽灰心喪氣庸庸碌碌,要麽變本加厲的撈錢,根上出了問題,才會導致現在的這種狀況。

而天子如今的這套策略,其實恰恰解決了這個問題,邊釁不斷,小規模的戰事就不會停,那麽,自然會有比之前更多的軍功,對於武臣將領來說,也會有更多的機會,從而形成一套良性的循環,徹底激活大明的武臣體係。

但是……還是那句話,武臣體係如今的局麵,並不單單是他們自己的問題,更多的,是受到文臣的打壓。

如今,麵對著武臣有可能複起的狀況,想要實現,又何其困難,也正因如此,於謙此刻的心情十分複雜。

他知道,天子將這一切對他說出,是無以倫比的信任,可與此同時,他也同樣對這種策略可能形成的局麵有所憂慮……

就在這個時候,天子的聲音再度響起,道。

“朕知道此事不易,但是,於社稷有易,所以,朕要做,而且,朕需要先生幫我!”

看著於謙的這副神色,朱祁鈺就知道,他已經明白了一切。

就像他對於謙所說的那樣,這一步,是不得不做的,朱祁鈺登基至今,他麵臨的最大的問題,不是貪瀆,也不是南宮的太上皇,而是,文盛武弱的局麵!

這對於朱祁鈺來說,幾乎就是個不可解決的問題,因為他的基本盤,有七成都在文臣這邊,當初他登基,是文臣擁立的,土木之役是在文臣的幫助下打勝的,各種大政,也是依靠文臣推行的,反觀武臣勳貴這邊,不僅大多數和他並沒有任何的交情和信任基礎,而且,還有不少在南宮和他之間態度曖昧不明。

如果朱祁鈺是一個普通的皇帝,那麽他最明智的做法,其實就是像前世那樣,不斷地加強文臣的地位,穩固自己的基本盤,通過文臣控製武將,保證皇權的獨尊地位,反正,在大明的這套製度之下,文臣是翻不起什麽浪花來的。

可是……他畢竟身上背負著兩世的責任,所以,他不能隻考慮眼前,文盛武弱長久演變下去,必然會出現兩個嚴重的問題,黨爭和軍隊糜爛,當文臣全麵淩駕於武臣之上,乃至於二品的武將要對五品的文臣稱下官的時候,那些低階軍官會徹底失去上升的希望,進而轉向盤剝兵士,隻圖眼前之利。

而文臣不用再和武臣爭權,自身的內部鬥爭,便會凸顯出來,形成劇烈的黨爭,這兩個問題,到了最後,必然會將整個社稷葬送掉。

所以,朱祁鈺必須改變,但是,這種改變何其艱難,無論是整飭軍屯,整頓軍府,又或者是拉攏,提拔勳貴,事實上都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而即便是他想到了辦法,可真正去實施的人,也依然隻能是文臣。

且不說他手裏能用的人,就單說勳貴那邊,就算他願意放權,也沒有人能夠突破文臣的封鎖,將他的想法實踐下去,而且,啟用勳貴,必然會引起文臣的警惕,導致策略實施起來更加困難,更何況,這中間還牽扯到南宮的問題,基本就是一個死循環。

因此,對於朱祁鈺來說,他需要一個能夠幫他突破這個死循環的人,一個……能夠不計較文武之爭,能夠為了社稷江山的利益而背離自己身份的人。

他覺得,這個人隻能是於謙……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