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東宮之爭(十四)(2 / 2)





“縱有為東宮謀事之時,亦是因朝中有小人構陷太子,不得已而反擊,即便如此,臣所行之事,從無違背大明律法,更未罔顧朝廷社稷,妄起黨爭……”

說著話,俞士悅直起身子,摘掉頭上的烏紗,恭敬的放在身前,磕了個頭,道。

“陛下如若不信,臣願下詔獄,等待法司查證,以明清白!”

啊這……

朝堂之上,頓時掀起了一陣低低的議論聲,誰也沒有想到,天子都已經暗示到了如此的地步,俞士悅還是佯裝不知,寧願自己下詔獄,也不願背棄東宮,一時之間,在場的眾大臣,不論立場如何,心中都不由有些複雜。

禮官再次鳴鞭,群臣這才安靜下來,隨後,他們便抬頭看向了天子,俞士悅畢竟是刑部尚書,七卿重臣,雖然說,他到現在仍在力保東宮的行為,顯然是違逆了聖意,但是,天子是否會因此而動怒,真的將他鎖拿下獄,誰也沒有把握……

然而,就在眾臣都在等待結果的時候,天子卻又突然拋下了跪在地上的俞士悅,轉向了一旁低頭不語的太子,問道。

“太子,你對此事有何看法?”

不得不說,皇帝的心思,是越來越難以把握了。

要知道,現在商議的就是廢黜太子的事,這種話題,拿來問太子本人,讓對方該怎麽答?

這種場合下,如果答不願,那就是戀棧權位,如果答願意,又未免像是群臣逼迫,欺淩太子而出的結果。

最好的回答,不外乎就是自己德薄,日後會多加進益,然後將話頭重新拋回來而已,能有什麽用……

當然,皇帝既然發問,自然有其用意,群臣也隻得緊張的看向太子,但是,如果有人注意到這個時候底下的一乾重臣的話,就會發現,他們的眼中皆沒有一絲緊張之色,反而隱隱帶著一絲歎息。

於是,眾目睽睽當中,太子來到殿前,躬身為禮,道。

“回陛下,東宮儲位如何,非侄臣可以妄議,但是,方才胡尚書所言選秀之事,侄臣卻想向陛下求一個恩典。”

呃……

群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越發覺得腦子糊塗了。

這事情的發展,太不按常理來了,先是陛下,再是俞士悅,現在就連太子也這樣,這明明商議的是東宮儲位,突然提什麽選秀?

底下大臣們一頭霧水,但是,最前端的王文,俞士悅等一乾重臣,聽聞此言,卻並沒有什麽意外的神色,更仿佛是在意料之中一樣。

所以說,官場當中,很多時候看不明白事情發展的走向,往往是因為,站的位置不夠高……

在這般古怪的氣氛當中,朱見深卻沒有任何特別的神色,而是恭敬的下拜,道。

“當初京城地龍翻身,臣有幸隨陛下外出視察民情,途中救下一個孤女,得陛下恩典,準臣將其帶回宮中侍奉,時臣雖幼,卻一直心儀此女,一直打算待年長議婚之時,再啟奏陛下。”

“不料未待臣滿十五,便遇父喪,故遲遲不敢言,如今禮部上奏欲為臣選秀,臣恐再不稟奏,悔之晚矣,今日群臣俱在,臣懇請陛下賜臣恩典,準臣聘其為正妃,待孝期結束,即舉行大婚。”

???

殿中鴉雀無聲,無數的大臣頭上,都不約而同的飄過了一連串的問道。

這**轉折也太神展開了吧?

這裏是什麽地方?

紫禁城的正殿,奉天殿!

現在是什麽時候?

是商議廢黜太子的關鍵時候!

這種情況下,太子竟然提出,要娶一個宮女為正妃?

要知道,大明雖然不像其他朝代一樣看重門第,但是,至少也要是清白人家的女兒才行,而且,這還僅僅隻是選妃的標準。

太子正妃,未來是要母儀天下的,即便是再不看重門第,也至少需要出身書香世家才是。

而宮女,說白了就是奴婢而已,雖然說,以往奴婢若被臨幸,可以封妃,但是,那都是母憑子貴,可從沒有過一個連良籍都沒有的宮女母儀天下的先例……

當下,群臣騷動不已,不少腦子轉得快的大臣,已經準備邁步出列。

不管太子是出於何種目的說的這番話,但是,這番話一出,毋庸置疑,會讓滿朝大臣覺得太子囿於兒女情長,不顧家國社稷。

這正是攻訐太子的好機會,所以,不管對方目的是什麽,這個機會都決不能放過!

然而,更讓人難以預料的是,他們還沒來得及開口,便聽到上首天子冷哼一聲,道。

“荒唐!”

旋即,天子似乎是有些氣急,竟然直接從禦座上霍然而起,轉身,走掉了……掉了……了……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