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頭鐵翰林院(2 / 2)





朝堂之上,很多時候,二人都是互相說話。

方才陳循委婉的表示,要儘力營救天子,但是高穀卻沒說話,便是留了幾分餘地。

所以這個時候,朱祁鈺直接便點了他的名。

高穀行事穩重,更重要的是,他曾經充作經筵講官,算是當今皇上的半個老師。

他如果也能站到朱祁鈺這邊,那麼文臣這邊,基本上便能夠徹底統一態度了。

不過高穀顯然沒那麼容易被說服,沉吟片刻,道。

「王爺容稟,賊虜性格狡詐,貪慾薰心,又無聖人禮教,出爾反爾乃是常事,不足為道。」

高穀和李永昌不同,於謙的話堵得住李永昌,但堵不住高穀。

他老人家一開口,就堂堂正正的認了下來。

瓦剌就是出爾反爾,說話不算數。

這一點沒什麼好遮掩的,也遮掩不住,若要強行遮掩,便會像李永昌一樣鬨笑話。

「邊鎮土地乃大明邊境防線,固不可失。」

緊接著,高穀看了一眼於謙,對於他的主張,也肯定了部分。

但是朱祁鈺知道,這些都是鋪墊,接下來才是正題……

果不其然,高穀繼續道。

「然而賊虜如今所求者,不過金珠財帛,爾等固然已經失信,但是無論如何,天子仍在賊虜手中,一旦將其要求全然拒絕,我等何以救天子?」

「故而臣以為,似金珠財帛,玉器珠寶,賊虜若要,我等便給。」

「賊虜既知我皇身份,若說區區財帛便能讓其送回聖駕,未免天真。」

「金銀財帛之物,一則可穩住賊虜,保證天子安危,二則,也向賊虜宣明我大明迎回天子的決心。」

「如此再遣使和談,方有可能救回天子。」

高穀很顯然是仔細的考慮過這件事情,說出的話也十分有條理。

而且一句話就戳破了殿中多數大臣都心知肚明,但是卻不敢說出來的真相。

那就是,賊虜既然挾持了大明皇帝,那麼肯定是要撈夠好處的。

想要不付出一番代價,便救回皇帝,是不可能的!

當然,高穀敢這麼直接的說話。

是因為他和陳循二人,不僅僅是翰林學士,他們身上分別都掛著吏部侍郎和戶部侍郎的虛銜,以入直文淵閣。

換句話說,他們兩個不僅是翰林院的掌事官,也是內閣大臣。

憑藉這一層身份,他們在朝中的地位,雖然尚不及六部七卿,但是也高過普通的侍郎。

所以說話之間,並沒有太多的講究。

似這般鞭辟入裡的剖析形勢之語,別人並不是看不懂,而是不能說。

隻有像高穀,於謙這種至少是六部侍郎級別以上的大員,才能這般尖銳的直指問題核心,而不必害怕他人非議。

高穀的一番話說下來,讓殿內的氣氛有些凝滯。

許多官位不高的大臣,比如工部那位特殊原因,隻郎官之身便列席此處的大臣,都有些懵神。

在他們的眼中,六部,大理寺都表明了態度,都察院雖然沒說話,但是大概率也是支持於謙的。

座上那位郕王爺,雖然沒怎麼說話,但是明顯也是傾向於於謙的。

這等大勢之下,高學士果真如此頭鐵,定要和這麼多大臣作對?

</br>

</br>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