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得寸進尺沈司徒(1 / 2)





望著沈翼驚訝的神情,朱祁鈺再度將自己方才的話又重複了一遍。

他始終都沒有忘記,開放互市的本意,是為了充裕國庫,雖然在此基礎上,他同樣有其他的目的,但是那都是次要的。

連年的戰爭,已經讓大明朝廷不堪重負。

接下來幾年的天災,更是雪上加霜。

國庫沒有銀子,就沒有辦法修建各種工程,就沒有辦法及時的組織救災賑災的措施。

地方受了災,朝廷無力賑濟,就會產生大量的流民,加劇土地兼併,反過來進一步惡化朝廷的稅收。

這是一個近乎無解的惡性循環。

前世他花了八年的時間,輕徭薄賦,息兵止戈,慢慢的給朝廷休養生息,徐徐恢復。

但是事實證明,這並不是一條好路子。

就像他對沈翼所說的,節源不如開流,隻想著如何保持現有的稅收,節省開支,隻會讓國庫歲入越發萎靡。

想要讓國庫真正充裕起來,必須要開源。

這次互市,就是他進行的一次嘗試。

誠然,他將互市的全部內容都交由皇店來管理,是存了幾分搭順風車,充裕內庫的心思。

但這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事實上,如果可以的話,朱祁鈺心中最理想的狀態,是由戶部代替皇店來完成所有的交易。

朱祁鈺知道隆慶之後,江南等地的大商人究竟富庶到何種程度,腰纏萬貫都已經完全不足以形容他們的家業。

明後期真正的大商人,動輒有數萬畝的良田,能夠僱傭數萬人的織戶和佃戶。

商業貿易,雖然是四民之末,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它斂取暴利的能力,是十分強大的。

既然如此,那麼這份暴利,為什麼不能由朝廷來收取呢?

大明之所以會亡,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國庫入不敷出,互市既然要開,必然會伴隨著大筆的貿易往來。

這其中蘊含的利潤無比驚人,與其讓它流入民間,不如歸於國庫當中,緩解朝廷的財政壓力。

當然,朱祁鈺心裡也清楚。

由戶部出麵經營官店,和外族進行互市的方式,至少在現在,是絕對無法在朝堂上通過的。

所以暫時來說,隻能由皇店來出麵進行交易。

儘管如此一來,他這個天子,必然會受人詬病,被視作與民爭利,但是縱觀大明的皇帝,有幾個有好名聲的?

隻要不去碰一些完全碰不得的事情,區區名聲算得了什麼。

這點擔當,朱祁鈺還是有的。

另一頭,沈尚書聽到天子再度重複了一次,激靈靈的打了個寒顫,腦子迅速的就轉了起來。

大明的商稅是開國時便定下的。

不論何種貨物,一律三十稅一。

很多人都覺得大明抑製商人,抑製商業發展,但是其實隻說對了一半。

大明輕視商人不假,但是對於普通的商業貿易,其實是持鼓勵態度的。

聽起來有點矛盾,但是確實是如此。

直白的說,太祖他老人家並不反對正常的貿易,但是他並不希望產生大量的專職商人。

太祖之所以定下三十稅一的稅率,目的就是為了恢復因為元末大戰而摧毀的商業貿易。

但是即便是這個稅率,也不曾真正執行下去。

原因再度,大明有很多的貨物,都是免於征稅的。

太祖之時,曾定下規製,筆墨紙硯,農具,舟車絲布,魚蔬雜果等物,通通都是免稅的。

之所以如此,一是因為這些東西大多都是零散的小宗貿易,征收起來十分麻煩。

第二點就是,開國初期,並沒有太多專門的商人。

大多數的百姓,都是既耕地也織布種菜。

總不能老百姓農閒的時候挑幾筐菜去市集上賣,官府還要征稅吧。

這直接導致了,大明的商稅很少,連整個國庫歲入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