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二章:格局(1 / 2)





文華殿中,朱祁鈺高居禦座之上,看著江淵義正言辭的樣子,卻並沒有開口說話。

前世今生,他已經跟朝中的這些大臣打過無數次的交道了,但是,重新來過,他還是不由感嘆於,這幫老狐狸的政治功力。

當然,他指的不是江淵,而是陳循!

殿試舞弊的案子,真的要上奏的話,其實也不是沒有機會,但是,杜寧一直等到現在,恐怕就是被陳循在按著。

至於原因,如果僅僅認為,是要拿下江淵這些人,隻怕是小瞧了陳尚書的格局。

事到如今,江淵還在糾纏於大理寺有沒有實證,但是熟不知,從陳循出手的那一刻起,他就敗局已定。

或者說,他的結局,對於杜寧來說或許很重要,可對於陳循來說,最多隻能算是次要的目的。

因為陳循的著眼點,壓根就不是江淵,張敏這幫人,而是朱祁鈺這個皇帝。

這一點,滿朝堂上,能夠看得出來的,隻怕不超過三個人,朱祁鈺這個皇帝,自然是其中之一。

陳循是誰?

清流之首,從庶吉士做起,一步步升任翰林學士,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內閣實際上的話事人,雖然後來見勢不妙,利用了高穀一把,自己跳出了內閣的火坑,搶先進入了七卿的行列。

可即便如此,他的基本點,還是在清流勢力當中,作為清流的領袖,陳循在意的,必然是清流的利益。

但是,這兩年下來,朱祁鈺的種種表現,已經明顯帶著打壓清流的勢頭。

這對於陳循來說,顯然並不是什麼好消息。

那麼,如果要改變這種狀況,該怎麼辦呢?

最下下策的辦法,自然是帶著清流勢力竭力反抗,但是,這無疑是飲鴆止渴,大明的歷代皇帝,在跟大臣的鬥爭當中就沒有落敗的。

何況,如今禦座上坐著的是朱祁鈺這樣一個明顯不好對付的皇帝,所以,跟皇帝作對,是怕自己死的不夠快。

對於這一點,高穀,彭時,裴綸,商輅等一乾前清流,有著血淚教訓。

所以陳尚書,肯定是不會犯這個錯誤的。

稍微好一點的辦法,自然是竭力進諫,扭轉皇帝的印象,但是這一點,操作起來更難。

進諫這種事情,是要講技巧的,稍不注意,反而要把自己搭進去。

所以,得等機會!

這次殿試舞弊案,就是陳循要等的機會。

平心而論,朱祁鈺對於清流,是有偏見的,覺得他們空談禮義道德,但是實際上,能做實事的不多,甚至於,就連他們堅守的所謂道德,實際上他們自己也未必能恪守的住。

尤其是見到被這幫人忽悠的慘兮兮自掛老歪脖子樹的崇禎後,他心裡就不自覺的對清流產生了反感。

這種偏見是最可怕的,因為朱祁鈺不會說出來,但是,卻會體現在他日常的政務處理當中。

因為不會說出來,所以,陳循想要明著進諫也沒有法子。

所以,他這次真正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想要借殿試舞弊案來讓朱祁鈺這個天子,認識到一個現實。

那就是,清流並非無用,從地方一步步走上高位的官員,也並非毫無缺憾。

要知道,這次的殿試舞弊案,雖然以蕭鎡和江淵為主使,但是,張敏,朱鑒等同謀,嚴格意義上來說,都不能算是清流出身。

至於其他各部的侍郎,更是如此,他們有的出身科道,有些地方經歷豐富,有的久在部院,但是在這次殿試舞弊案中,卻都緘默不言。

陳循是親自參與了第二次的閱卷了,所以他很清楚,最開始呈上去的那十份試卷,到底是個什麼貨色。

殿試和會試不同,沒有什麼主考官,同考官之說,理論上來說,參與閱卷的十個讀卷官,是各自獨立,互不統屬的,這也是殿試閱卷,會從翰林院,內閣,六部各自抽調人手的原因。

但是到最後,卻還是鬨出了這樣的笑話,原因何在?

蕭鎡,江淵等人,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剩下的這幾個人當中,但凡有一個人提出反對的意見,那麼,蕭鎡等人的籌謀,就會立時失敗。

甚至於,都不必提出反對意見,隻需要他們公正審評,選出自己覺得最好的試卷呈遞上去,那麼,在天子禦覽之時,程宗的那份並不算出色的試卷,理所當然的,不可能名列一甲。

之所以他們沒有這麼做,一是因為所謂的官場規矩,二是因為不想得罪人。

江淵之所以敢這麼做,其實就是掐準了這一點。

他先是說服了張敏,朱鑒,又聯合了蕭鎡,相當於挾內閣,翰林院之勢,去跟這些侍郎們對壘。

按照之前殿試的規矩,蕭鎡是翰林學士,所以,殿試由他來主持,所以,當蕭鎡暗示他們要統一標準的時候,他們覺得不妥,但是,出於不想得罪人的想法,硬是沒有人站出來反對。

所以,鬨出了這樣的局麵。

從這個角度而言,陳循說官場風氣敗壞,並不是沒有根由的。

但是問題就出在這,天子一味打壓清流,重用有地方經歷的大臣,可事實上,兩者不過半斤八兩而已,誰也不比誰做的更好。

清流固然有自己的缺點,但是,至少有一點,對天子來說,是需要的!

那就是,對於清流來說,聲名道德,就如性命一般!

清流不是不會犯錯,但是清流犯錯的代價,要比普通的官員大的多。

便如蕭鎡,殿試一案後,他最壞的結果,是被罷官致仕,但是,他要麵對的,卻是來自士林舉子們的唾罵,所以對於他來說,還不如一死了之。

再如江淵,滿朝堂看看,這殿中參與讀卷的人這麼多,唯有江淵一個人,是最著急的。

其他的人,雖然也同樣在想辦法,但是,都還算淡定。

為什麼?

是因為他們淡泊名利,不計得失嗎?

不是!

是因為江淵出身清流,這個罪名對他來說,一旦坐實,士林清譽儘毀,他的仕途也就走到頭了。

可換了其他的人,諸如張敏,朱鑒等人,哪怕背上殿試舞弊的汙點,他們還有實打實的政績,功勞能夠撐著,或許眼前的日子難過一些,但是,日後總有復起的機會。

別的不說,朱鑒的名聲都狼藉成什麼樣了,可人家身上,背著一個迎回太上皇的功勞,就能安穩的立在朝堂上。

其他的這些侍郎們,也都差不多。

他們之所以不著急,或者說沒那麼著急,一是因為他們不是主謀,二是因為,他們並不像清流一般,完全依靠聲望立身。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