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八章:杜寧的抉擇(2 / 2)





雖然不少人已有預料,但是,對於杜寧如此堅決的態度,朝堂上還是引起了一陣低低的議論。

不過,對於杜寧來說,這番話說完之後,他不僅沒有想像當中的那種惋惜不舍,反而像是丟掉了什麼包袱一樣,隱隱感覺到有些輕鬆。

而且,不知道是不是錯覺,杜寧總有一種感覺,自己這話說完之後,天子望著他的神色,都多了幾分讚許。

停了片刻,天子的目光往下掃了掃,似乎有些猶豫,道。

「卿家能有此心,是好事,不過,朝廷諸事繁難,卿家既為棟樑之臣,不可畏難推避。」

「前幾日,朕剛接到奏疏,金尚書在邊境整飭軍屯,遇到了不少困難,需要有一員得力大臣,前去協助。」

「不知杜卿家,可願前往?」

這一回再問,顯然和剛剛不同。

如果說剛剛帶有幾分試探,那麼這回,明顯是帶著一股「委以重任」的味道。

整飭軍屯是近期以來朝廷的大政,為了這件事情,天子付出了無數的心血,甚至派出了金濂和於謙兩個六部尚書級別的大臣,一南一北直接到地方主持,可見天子有多麼看重此事。

這個時候,讓杜寧前去協助金濂,至少證明,在天子心中,杜寧已經是可以重用的大臣。

但凡是有點眼色的人,這個時候都不會再做他想。

杜寧又不傻,自然知道,現在該怎麼表態。

「陛下有命,朝廷有托,臣自當赴湯蹈火,萬死不辭!」

看著杜寧信誓旦旦的模樣,天子倒是沒有繼續多言,而是道。

「杜卿好膽魄,不過,話雖如此,但是,翰林學士之職,也不可久置,諸位卿家,可有人選推薦?」

話雖問的是群臣,但是,有意無意的,天子的目光卻落在了陳循的身上。

見此狀況,底下王天官撇了撇嘴,不過,到底什麼都沒有說。

與此同時,陳循眉頭微皺,似乎在思索著什麼,沒過片刻,他便出言道。

「陛下,臣有一人選,可擔此任!」

「何人?」

天子的聲音平靜,開口發問。

在群臣注視當中,陳循不急不緩的道。

「甘肅巡撫儀銘,德才兼備,文彩出眾,此番朝廷整飭軍屯,儀銘立有大功,且曾在翰林院任侍讀學士,熟悉翰林院狀況,由儀銘來主掌翰林院,最是合適不過!」

聽到這個名字,不少最近從地方提拔上來的大臣都有些陌生。

但是,早幾年入朝的大臣,卻不由眯了眯眼睛。

這位儀銘大人,的確曾經當過侍讀學士,但是,他身上更為閃亮的一層履歷,其實是他曾任郕王府的長史!

天子用人,向來不會任人唯親,所以,郕王府的屬官,基本上都被打發到了科道乃至是地方磨練。

儀銘雖是王府長史,但是,也沒有被過分優待,最初僅僅被外放為了鳳翔知府。

但是,畢竟是從龍之臣,簡在聖心,短短一年多的工夫,他就被拔擢為甘肅巡撫,雖然說在官銜上還是壓了壓,隻給了正四品的右僉都禦史,可手裡的權力是實打實的。

如今,距離他調任甘肅巡撫的時間,也還不到一年,就被陳循舉薦,調任翰林學士。

這個升遷速度……

嘖嘖,一幫知道內情的大臣砸了咂嘴,也隻能說,這位儀大人的運氣實在是好。

儀銘?

朱祁鈺的眸光閃了閃,陳循說的比較含糊,但是,其實這也不是什麼秘密。

當初,朱祁鈺之所以調儀銘去甘肅,最大的原因,就是得知了任禮在甘肅犯下的一係列罪行。

所以儀銘過去,實質上是為了調查任禮一案,搜集證據。

金濂到了甘肅之後,之所以能夠這麼順利,和儀銘提前做的準備工作充分,有分不開的關係。

隻不過,後來在上奏的時候,金濂把此事呈了上來,卻被朱祁鈺壓了下去,沒有將他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展示在朝堂上。

但是這一點,朝中不少重臣是清楚的。

當然,之所以朱祁鈺會這麼做,也並不是故意要壓儀銘的功勞,而是以他的地位,有些事情不好擔。

任禮的事情沒什麼,但是,儀銘在甘肅除了調查任禮一案,還搜集了不少勛貴之家侵占軍屯的證據,其中最詳實的,也是朱祁鈺親自交代給他的,就是陽武侯府。

別的勛貴之家也就算了,可陽武侯府,是常德長公主的夫家,礙著長公主的麵子,朱祁鈺對於他們,總是要寬縱幾分的。

所以這樁事情,能不讓他們知道是誰辦的最好,免得麻煩……

話說回來,任禮一案既然已經告一段落,儀銘的任務也的確完成的差不多了,外出歷練了兩年多,也差不多該召他回京了。

輕輕點了點頭,朱祁鈺循例對著王天官問了一句。

「吏部覺得如何?儀銘這兩年的考評,可有不合格之處?」

這種狀況下,天子明顯需要吏部來背書。

所以,王文自然不會多說什麼,拱手道。

「回陛下,儀銘近兩年的考評,皆是中上,吏部本已擬定,在年末予以升遷,如今陳尚書舉薦他任翰林學士,臣亦以為並無不妥!」

翰林學士說重也重,但是說輕也輕,若沒有清流的光環加成,其實也就是個五品官員而已,隻是通常由禮部侍郎兼領,所以勉強算是三品。

有了陳循這個六部尚書,清流領袖親自舉薦,吏部也點了頭,自然不會有什麼問題。

何況,知道儀銘來歷的人,都清楚他升遷的真正原因,自然也不會有人來觸這個黴頭。

於是,天子點了點頭,道。

「既然如此,召甘肅巡撫儀銘回京,擢升為禮部右侍郎,掌翰林院事!」

話到此處,天子似乎有些猶豫,目光在陳循的身上定了定,帶著幾分莫名的意味,但是到了最後,聲音卻依舊平穩降下。

「另外,擢大理寺卿杜寧為右都禦史,巡撫陝西,山西,大同等地,協助刑部尚書金濂整飭邊境軍屯事務!」

()

</br>

</br>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