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三章:狠還是你狠啊!(1 / 2)





朱儀此話一出,在場的一眾大臣頓時也沉下了臉色。

這是威脅!

赤裸裸的威脅!

從表麵上看,朱儀是放棄了整頓軍府的建議,但是實際上,他這是在提醒在場的所有人。

如果說,他們不肯支持他的話,那麼,以朱儀為代表的一乾勛貴,就會轉向支持天子出兵開戰。

朝堂之上,各有利益爭端,所以,哪怕立場不同,但是暫時的合作,也是常事。

現在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底下的一眾大臣,也拿不準天子到底是什麼意思。

還是那句話,天子雖然私下裡對他們說不會開戰,但是……

總之,如果說天子有心開戰,那麼這幫勛貴此時在朝堂上鼓譟起來,將會是一件非常難辦的事。

而這,就是朱儀最大的籌碼!

看著老神在在的朱儀,一眾文臣罕見的冷了臉色。

要知道,朱儀雖然承襲了成國公的爵位,但是決定朝堂地位的,向來不僅僅是官職爵位。

朱儀畢竟年輕,而且身上並無戰功,哪怕是有爵位在身,在朝堂當中的地位和話語權,也不及在場的大多數文臣。

但是,在眼下這種場景下,他居然就這麼直言不諱的對他們出言威脅,即便是在場的老大人們都是久經宦海之輩,也忍不住心中生出一陣不悅。

看來他們這些老傢夥,是被人小看了呀!

相互對視了一眼,陳鎰上前道。

「陛下,近段時日以來,朝廷上下,對於邊境情勢流言紛紛,兵科各給事中,陝西,山西等處巡查禦史,皆已具本上奏,懇請陛下以萬民為重,不可輕啟戰端。」

「除此之外,其他各道禦史,近幾日以來,也有不少人準備題奏,但因陛下前旨有言,明奏未涉職權之事,需有上官附奏,所以暫時被臣壓下。」

「然則輿情紛紛,不可不理,為恐群臣不安,朝議紛擾,臣鬥膽請陛下示下,邊境諸事,究竟是戰是和,該作何處置?」

所以說,朝堂上,到底是文臣的戰場。

像是朱儀這樣的勳爵人家,或許對朝事耳濡目染的多,清楚其中的彎彎繞繞,但是,論起隨機應變的能力,遠遠不如這些在朝堂上一步步走上來的文臣。

現如今的狀況,其實一切的癥結,就在天子的身上。

天子有心開戰,所以文臣有所顧忌,張輗等人才能趁機而入,同樣的,天子不願讓英國公府等太上皇一係的勛臣掌權,所以,局麵才僵持在這。

朱儀自以為可以拿開戰來威脅在場的文臣,但是,這些老大人們顯然目光比他更加透徹。

威脅,是要有實力的!

如今朝堂上大小事務,雖然不能說是悉決於上,但是至少,天子支持哪一方,哪一方便能穩操勝券。

所以,就算是要博弈,也該是天子和他們這些文臣博弈。

朱儀看似手中握著籌碼,但是實際上,這籌碼始終握在天子的手中。

因此,眼見得朱儀如此挑釁,一幫文臣也終於認真起來,由陳鎰出麵,直接越過一眾勛貴,向天子把話給挑明了。

不過,見此狀況,一旁的朱儀不僅沒有生氣,相反的,他的臉上甚至掛上了一抹淡淡的嘲諷。

作為七卿之一,且是掌管風憲科道的左都禦史,陳鎰在朝堂上的分量毋庸置疑。

何況,他這位左都禦史,在天子麵前一向得力,往常的時候,有不少次的朝堂風波,都是靠他一力壓下,若無他的配合,這次科道的改革,事實上還會遇到更大的阻力。

其實說實話,陳鎰的這番話,也隱隱有逼迫皇帝表態的意味,但是,畢竟他的身份地位擺著,朱祁鈺也隻是皺了皺眉。

抬頭掃了一眼底下的一眾大臣,朱祁鈺明白,這話隻是陳鎰問了出來而已,但是,他代表的不僅僅是他自己,更是在場的諸多文臣,或許,像他說的一樣,還代表著底下的一眾科道官員。

然而,眼下還不是解釋的時候,因此,沉吟片刻,朱祁鈺隻得道。

「總憲所言,朕亦知之,大明向來以和為貴,兵者,凶器也,若能兩方交好,朕自然不願開戰。」

「但是,如今韃靼各部上門興師問罪,陳兵邊境,是和是戰,非朕一言而定。」

「朕固然願和,可若是各部如同之前一般,藉此要挾大明,朕縱然不欲百姓塗炭,然為國家社稷,也隻能與之一戰。」

「何況,韃靼兩部已然陳兵宣府城外,各部背後,又隱隱有也先的影子,所以無論如何,朕總該早做防備。」

天子的這番話,說的十分誠懇,情真意切。

但是,在場的一眾大臣,包括陳鎰在內,都不由有些失望。

因為,這番話看似解釋詳細,可對於關鍵之處,天子卻一直在含糊其詞。

就拿最關鍵的來說,天子所言是戰是和,非大明可以決定的。

這話對嗎?

對,也不對!

天子的意思很明白,那就是,如果對方執意要打,那麼,大明不會避戰,所以,要做好充足的準備。

這話當然沒有任何問題,就算是放到朝堂上,也無人可以指摘。

但是問題就在於,這是妥妥的詭辯。

這個假定的基礎是雙方完全沒有溝通的餘地,韃靼各部要麼非要開戰,要麼自己撤軍,沒有中間地帶。

可現實當中,狀況遠遠比這個要複雜的多。

躊躇了片刻,雖然明知道沒有用,但是,陳鎰還是道。

「陛下聖明,虜賊向來猖獗,其若執意擾我邊境,為大明萬民安危,自當與之一戰。」

「可此次與之前土木一役時狀況畢竟大有不同,一則韃靼各部並非無緣無故鬨上門來,二則對方若存心開戰,不必遷延至今,如此僵持不下,既是因為之前楊傑沒有找到,恐怕也是有所圖之事。」

「所以,臣以為,隻要大明能夠好生安撫韃靼各部,對方也不會不知分寸,還請陛下明鑑。」

說白了,這次的韃靼各部,並不是像也先一樣,對大明蓄謀已久,就是為了一戰。

他們這次,名義上是來討說法的,但是實際上,也就是來要好處的。

所以,是戰是和,其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如何談。

如果談的好,那麼大戰可免,但是如果談不好,對方也有可能真的惱羞成怒,再擾邊境。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