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六十六章:戒急用忍(2 / 2)





隻不過,他不知道的是,於謙在送走他之後,遣散眾人獨自在公房當中坐了許久,直到下衙方才出來,也不知道到底做了些什麼……

“啟稟陛下,臣受聖命,主持軍府貪瀆桉,現已查明桉情,此桉涉及官員共計一十七名,俱有實證,請陛下禦覽。”

果不其然,數日之後的早朝上,範廣牽頭,猩城伯趙榮,都督王欽附奏,將桉情當廷上稟。

奏疏遞了上去,天子看過之後,滿意的點了點頭,道。

“此番清查貪瀆桉,曆時數月,揪出來不少軍府中的蛀蟲,幾位卿家居功甚偉,不可不賞,著賜靖安伯範廣,猩城伯趙榮蟒衣一件,都督王欽,都督同知張輗,都督同知武興珍珠一斛。”

貪瀆桉這段時間鬨得沸沸揚揚,但是涉桉的人員,基本上早就已經定了結局,如今不過是走個過場,正式畫個句號罷了,也沒什麼可說的。

眾人行禮領賞之後,緊接著,一旁的王欽便站了出來,從袖中拿出一本奏疏,上書《請整飭五軍都督府疏》幾個字,呈遞了上去,隨後開口道。

“啟稟陛下,臣受陛下之命,協同範都督清查軍府,在此過程當中,發現除貪汙外,軍府中亂象頻生,有官員徇私舞弊,私自挪用官軍為己用,有官員克扣軍糧,為一己謀私,更有甚者,擅用職權提拔親信,結黨營私,如此種種,弊病叢生,不可不理。”

“故臣請陛下恩準,由中軍都督府牽頭,諸軍府聯合,兵部,都察院,錦衣衛協助,清查軍府上下官員,清除積弊,還軍府一片清明之政局。”

緊跟在王欽後頭,都督同知張輗,武興二人也站了出來,其後跟著幾個軍府的官員,一同道。

“陛下,臣附奏!”

於是,殿中頓時掀起了一陣低低的議論聲。

雖然說,朝中有分量的大臣和勳貴,對此早就有所預感,但是,大多數的朝臣,還是沒有這個敏感度的。

貪瀆桉剛剛結束,王欽便又提出要進一步整頓軍府,而且這一次的規模明顯要更大,這不亞於在朝堂上投下了一顆炸彈。

朝堂之上,永遠會有不同的聲音存在,因此,在王欽等人話音剛剛落下之後,便有官員上前,奏道。

“陛下,自瓦剌之戰以後,朝廷改製匠戶,開通互市,築造大渠,迎回太上皇,又有整飭軍屯之政,靡耗甚重,朝局始終動蕩不安,去歲地龍翻身,臣以為便是上天警示,意在令陛下休養生息,安穩百姓,故此,臣以為軍府雖有積弊,卻不必急在一時。”

“如今整飭軍屯之政雖已告一段落,但是朝廷收歸的軍田轉耕,卻涉及各地衛所,此正是軍府執掌也,此是整頓軍府,並非良機,懇請陛下三思。”

出言之人身著淺緋色官袍,上繡獬豸,看著剛剛四十出頭的樣子,聲若洪鐘,氣勢十足,引人側目。

這位可不是簡單的人物,正是剛剛回京不久的左僉都禦史王竑。

眾臣對他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土木堡之戰的軍報剛剛傳到京師時,大朝之上,毆殺王振黨羽馬順之人,便是這位王大人。

儘管此舉惹得當時尚未登基的今上雷霆大怒,但是,王竑卻也因此成為了鏟除奸佞的大忠臣,在士林當中名聲大振。

更重要的是,因為左順門之事,王竑和其他的六名禦史,被貶巡邊,協助邊將守城。

當時瓦剌一戰,狀況慘烈,戰死者無數,其他的幾名禦史儘皆身死,唯有王竑,同守將通力合作,雖然數度親臨戰場,執劍斬敵,但是最終卻活了下來。

戰後敘功,不僅免了他在左順門之過,更是拔擢他為右僉都禦史,督撫漕運,協助工部尚書陳循治河。

大渠築成後,他因功再擢,轉為左僉都禦史,受命巡撫淮,揚。

剛剛過去的這個年節,這位王大人剛剛了結差事,回到京城,前些日子,吏部敘功,將其評為上等,據說吏部的奏疏都已經遞上去了,要不了幾日朱批下來,這位就是正三品的左副都禦史了。

事實上,這就是大多數的清流風憲,都孜孜以求的清名的力量,短短三年的時間,從一個七品禦史,到三品的副都禦史,最容易出功勞,實權最重的地方會優先安排,考評的時候,也會放寬標準,一路放行,靠的就是士林當中對他的讚譽。

有了這個,他哪怕是在地方辦差的時候,許多官員都會竭力配合,不敢有絲毫攔阻,否則麵臨他們的很有可能是士林的唾罵。

當然,能有今天,是當初王竑冒著被處斬的風險,替左順門前所有動手的大臣承擔了罪責換來的,所以他提拔的快,沒有任何人會覺得不妥,甚至還會竭力相助。

可以說,從王竑自邊境活著回來的那天起,他就注定仕途通暢,因此,他這麼一開口,很快便有幾個禦史站了出來,附和道。

“陛下,臣也以為,此事應當緩行,不可操之過急……”

“軍府積弊已久,若要整飭,非一日可以功成,朝廷如今有諸多急務,故而還需再行考慮。”

還是那句話,朝堂之上,對於具體的政務方向有所爭執,是常有的事,隻要大老們沒有表態,那麼都做不得準。

何況,這麼大的事情,也不可能當場就定下來。

因此,看到文武兩邊各執己見,天子稍稍猶豫了片刻,便道。

“此事重大,牽涉眾多,王都督之奏,下朝之後發到各衙門,七日之後,廷議此事。”

“臣等遵旨……”

於是,眾人都退了下來,但是底下的議論聲依舊未止,說白了,這幾日的時間,就是要給底下大臣們思索商討的時間,自然也沒有必要在今天繼續糾纏此事。

隨後,眼見朝局漸漸平靜下來,禮部侍郎王一寧上前道。

“陛下,此次諸王進京,在京城逗留已有百日之久,藩王久離藩地不合禮製,故而禮部奏請,依照路途遠近,安排在京諸王自本月二十日起陸續離京,請陛下禦準……”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