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群(1 / 2)

烏托邦 我就要叫牧歌 1654 字 1個月前




蘇隱竹漫不經心地原路返回,正巧遇上從一樓教務處提交資料的江莞,她見蘇隱竹拿著印有超市vlog的塑料袋,打趣道:“喲,你吃上霸王餐了?我剛領到新的校園卡,還沒來得及給你,你就去搶超市了?”

“我蘇某人最是遵紀守法,社會良民。”蘇隱竹從江莞手中取過校園卡,先審視了一下卡上的證件照,看到自己風采不改當年的俊臉,繼而揚眉道:“碰巧遇到了宋懷景,他本著人道主義精神幫我付了款,出超市後加了微信,把錢還他了。”

“可以啊,趁著這機會加上我們宋班長了。”

“這我可沒興趣,還有,不應該是替他能加到我好友感到高興嗎?本來讓他出示一下收款碼,但他給我的是他的二維碼,不過也沒差。”

聽到這江莞倒是油生一絲新奇,“他主動加的你?”

“嗯。”

“這倒是新奇,聽人說宋懷景不愛加微信。”

“哦——回教室吧。”蘇隱竹雙手插兜,拖著散漫的音調走到了江莞前麵,他一向不愛了解學校風雲人物的事跡,江莞見狀也不再多言。

回到教室簡單收拾一陣,待到夕陽西下,喧囂的校園也逐漸歸於寧靜,路燈下行人零星,蘇隱竹起身準備回家。

蘇瑾今年因為公司的海外項目要去國外久居,歸期尚不確定,她的本意是將蘇隱竹轉到國際學校,但蘇隱竹堅持在國內讀完高中,兩人經過商榷,最終決定讓蘇隱竹轉回錦城,一則是這邊教育資源雄厚,又是蘇隱竹從小長大的地方,家裡的老宅地段距離學校近,二則是如有變故也方便出國。

在轉校申請時蘇瑾已經托人給蘇隱竹辦了走讀證明,蘇家的宅院在離學校十分鐘路程的彆墅區,環境清幽素雅,每家每戶都築有青磚圍牆,圍牆中間偶爾有使用瓦片的拱麵疊成的扇形鏤窗,透過瓦片間隙可以看到院子裡隱隱綽綽的樹影,小區彆墅多帶有民國時期的建築風格,還有小部分是新式小洋樓。

他跟保安大叔簡單寒暄幾句,單肩挎著書包,沿著小區裡麵的石板路朝家走去。遠遠望見了院門兩側的石燈,籠絡著一層暖黃色的光,木製的301門牌號也被鍍上了一層暖色調。

蘇隱竹上前開鎖打開大門,院子裡的花花草草已經被阿姨得當地修剪過了,隻有圍欄上的薔薇藤蔓肆意伸展。蘇瑾是土生土長的江南人,喜歡小橋流水的意境,於是托人在院中設計了一處石砌的小池塘,連接著環繞彆墅一周的人造小溪,地下也相應地打造了一套灌溉和循環係統,一年四季都能聽到潺潺的流水聲,順著院內的石板小路再過一道小型的木製拱橋,便到了大門前。

蘇隱竹喜歡獨處,故阿姨隻會每周定點來打掃三次,一般情況並不久留。不過蘇小少爺自認紳士有禮,再加上他自身有點婦女之友的潛質,深受周圍阿姨們的喜愛。蔣阿姨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在他們家做了長工,也算得上看著蘇隱竹長大的長輩,所以每逢過節,蘇隱竹都會給蔣阿姨備份厚禮,蔣阿姨知道蘇隱竹經常在琴房練琴練到很晚,於是每次走之前都會給他備份夜宵放在冰箱,並仔細貼上大概需要加熱多久的字條。

蘇隱竹在玄關處換好鞋,打開了客廳的燈,一團白色的毛絨狀球體向著他飛奔而來,走近,毫不意外,是小福,蘇隱竹在幾年前父母離婚那晚撿到的小貓。

說來也奇怪,彆墅區的治安出名的森嚴,不知道是誰用了怎樣的方法進入了小區,並且把出生不久的小貓用貓包裝著放在了蘇家門口,或許也是在賭彆墅區的富人們總會有人收留它。那是一個夏季的夜晚,蟬聲此起彼伏,年少的蘇隱竹一個人坐在院子前的草地上發呆,望著殘月,聽著蟬鳴流水,那時候還不知道父母正在籌備離婚,隻是安靜地等待,就好似眼前的池塘看似平靜,偶爾在微風中蕩起漣漪,但沒有人會注意到池下的暗流湧動,亦如不久後讓人措手不及的變故。

蘇隱竹從小就有驚人的音樂天賦,有著超乎常人的音準和敏銳的聽覺,正當他試圖找出蟬鳴與流水間某種微妙的節奏時,一聲又一聲若隱若現,細若蚊蠅的幼貓的叫聲傳入耳膜,還有漸行漸遠,快速移動的腳步聲。

蘇隱竹聞聲而去,打開了大門,在院門前發現了一個黑色的貓包,貓包很乾淨甚至能夠在石燈下映出蘇隱竹的麵容。包上貼了一張字條——

“非常抱歉,但我實在是沒有辦法再照顧它,如果可能的話希望你能救救它。”

包裡的小家夥通體乳白色,四隻貓爪子粉嫩嫩的,一雙黃藍異瞳清澈懵懂,唯有額前有一小撮不合群的黑色毛發,正傻愣愣地望著蘇隱竹。它的旁邊還放了很多未開封的貓糧和小零食,看樣子前主人是把它收拾得乾乾淨淨才送過來的。一人一貓隔著包對望良久,小貓開始不滿的用爪子抓撓貓包,企圖掙脫束縛,爪子在透明的塑料罩上留下極淺的刮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