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洪武趕散(1 / 2)





齊鳴說江南人最討厭的是朱元璋,但同樣的,朱元璋最討厭的也恰恰是江南人。這裡頭的原因得從當時江南地區的統治者,張士誠說起。

元朝末年,最有希望帶領漢族,驅逐韃虜,登臨皇位的其實就3個人,陳友諒,朱元璋和張士誠,他們3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走進決賽圈的3人。

三個人裡,陳友諒和朱元璋,一個是漁民,一個是農民,都是那種被逼的活不下去,最後才起兵反元,因為過慣了苦日子,所以兩人都有著強烈的進取心,一心逐鹿中原。

而張士誠,他是私鹽販子出身,雖然也是個乾苦力的,家裡條件也不算多好,但肯定比朱元璋要強上不少。

所以當他占據了最富庶的蘇州杭州這一片江南地區後,便開始安於現狀,沒有繼續出兵,玩起了坐山觀虎鬥的那一套。

後來,陳友諒和朱元璋對線,為了勝利,雙方都拉攏張士誠,陳友諒甚至用上了聯姻的套路,但老張打定主意看戲看到底,直接對外宣稱兩不相幫。

他這說法,朱元璋是不信的,因為在之前的衝突裡,老朱殺了張士誠的弟弟,張士德,雙方算是血仇。

而且,元朝為了安撫地方,平息叛亂,給各個農民起義軍封王的時候,也耍了個心機。他們封朱元璋為吳王,後來給張士誠封王的時候,封號也是<吳王>。

俗話說,天無二日,民無二主。不管是從正統地位,還是血仇上,張士誠都不可能袖手旁觀,陳友諒其實也覺得老張會在關鍵時候幫他,結果誰都沒想到,老張還真就看戲看到了最後。

照理說,老張沒有落井下石,那朱元璋也該念人一份情,但朱元璋是什麼人,他連跟他出生入死兄弟們的舊情都不念,又怎麼會念老張的。

搞定了陳友諒後,朱元璋就把矛頭對準了老張。

隻是老朱這次也失算了,又慫又菜的老張居然比陳友諒還難搞,他的幾十萬大軍,圍著蘇州城打了10個月都沒拿下,自己一方還損失慘重。

這把老朱氣的對外放話,要屠了蘇州城。

或許放狠話有了效果,當然更主要的是實力差距確實大,蘇州城還是沒挺住,最後還是被朱元璋拿下。

但蘇州人在這段時期的反抗,算是跟朱元璋結下了梁子。

朱元璋的心眼可不大,加上他是貧農出身,和蘇州上海一線的江南富戶是階級對立的關係,本身就看不上。

最讓老朱恨的是,他有次微服私訪,聽到蘇州人稱呼張士誠為張王,而稱呼他則是小老頭,這更加深老朱對江南的厭惡。

所以他登基之後,就對江南下起了黑手。

這第一招,就是征稅。明朝初年,全國的賦稅差不多是平均每戶每年上交160多公斤糧食,但是蘇州上海地區,這筆稅漲了整整30倍,每戶要交4875公斤。

而且為了保證這筆重稅能夠一直持續下去,朱元璋還下令,凡是現今江蘇浙江的人,都不能出任戶部的相關官員。

按照他的邏輯,這些人管了朝廷的財稅,那肯定會為自己的老鄉減稅,為了保證這一條被後世子孫執行,老朱直接把這條規定寫進了《皇明祖訓》。

這等程度的重稅,老百姓肯定交不上,所以就欠稅抗稅,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正德年間。還是正德皇帝出麵,重新調整了江南的稅率。

老朱的第二招,更狠,人口遷移。他先是從蘇州嘉興一帶,遷了10多萬富戶,遷到了自己老家安徽鳳陽,支持自己家鄉建設。

後來又遷了數萬戶,分散到了今天的南通,淮安,泰州,鹽城,徐州一帶,也就是今天常說的蘇北地區,在曆史上這次人口遷徙被稱為洪武趕散。

當然洪武趕散是好聽的說法,還有個說法叫洪武趕殺。畢竟古人安土重遷,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其中肯定有人不想配合遷徙,這些人的結局可想而知。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