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基督受難記(1 / 2)





胡超仔細觀摩著這佛像衣著,開臉,姿勢等細節,同時也在跟自己見識過的那些佛像做著比對,思考一番後,他才沉吟道:

“你這件的開臉,有點犍陀羅造像的味道在裡麵。這是種流行於古印度的雕刻風格,講究靜謐內斂,類似的我在大阪觀心寺的“如意輪觀音像”、奈良法華寺的“十一麵觀音像”上都有見過,看工藝和材質,應該是日本本土匠人的作品,而且是江戶早期的東西。”

“胡哥,這怎麼判定的?”林軒這會兒的語氣謙虛不少,做鑒定這一行的,那真就是學到老活到老,麵前這位帥大叔對佛像似乎研究頗深,機會難得,必須抓住了。

不止是林軒,齊鳴也一臉正色,稍稍靠前,方便邊聽邊驗證。

胡超也沒藏私的想法,他也不是搞鑒定的,單純是知道什麼說什麼。

“日本的佛像一直學的就是咱們隋唐朝時期的工藝,唐朝以胖為美,所以日本佛像的臉部一般比較圓潤,豐腴。眉目細長,眉毛的線條會直接連接著鼻梁,最後一直延伸到鼻尖。佛像的眼睛上眼簾呈弧形,下眼簾卻是直線,同時嘴唇緊閉,給人一種很神秘很親切的感覺,這種肅穆的風格。

咱們中國各朝各代,審美標準,藝術風格都不同,總結一下就是,佛像的臉部一般比較舒展飽滿,如果說日本的是包子臉,咱們的就是國字臉,而且國內佛像五官相對立體,眼眉與嘴角之間的弧度不會太大,突出的是一種超然從容。

所以從風格上區分中日還是很簡單的。”

齊鳴和林軒湊上前,甚至拿出了剛剛那件石叟的瘦骨羅漢像,照著胡超所說一一比對,特征確實對上。

“其次就是佛像材質。日本號稱有30萬尊佛像,其實大部分都是木質,畢竟他們地方小資源匱乏,而且木雕也容易一些。但熟能生巧,一千多年下來,木雕佛像也算被小日本玩到了極致。

水月觀音像

而咱們國家的佛像,主要是石像和銅鎏金像。木製佛像很少,宋金時期倒的木雕佛像發展的倒是挺好,能跟小鬼子比一比,像是大英博物館的水月觀音像,就比他們要好。但咱們的老祖宗講究排場,信佛的也都舍得花錢,明朝起都講究金身,所以明朝以後木雕佛像是比不過人家的。”

“牛,受教了。”林軒朝著胡超豎了個拇指,表示了佩服,從這位嘴裡也確實學到不少。

但誇完胡超後,林軒卻是走上前,叫上小龍搭了把手,合力把佛像給轉了過來。隨後他拿出了手電,再次打開紫外線燈,照在了佛像背後。

“你們看,這是我剛剛發現的。”林軒一邊說,一邊緩緩調整燈光位置。

幾人目光跟著打在佛像背上的燈光緩緩移動,這才發現,這尊佛像的背後居然被淺浮雕了一個幾乎繞背部一圈的十字架。

“十字架?”小魚看完就念叨了出來,語氣有點不確信。這玩意兒出現在一個佛像背後,太詭異了吧。

“咦~我來看看,奇怪,奇怪。”

見了不知道多少佛像的胡超也來了興趣,湊上前,手指撫摸著刻痕。這個十字架雕的不深,而且摸過後,他也看出,背部的金漆上的也厚,所以在油漆掩蓋下,要是不湊近,還真不容易發現。

這種情況,他也是第一次見。而且隻要見到的人都能確定,這東西不是巧合或者類似。這就是個標準的十字架,佛祖背十字架,真是要多奇怪就有多奇怪。

“胡哥,這在日本佛教裡有什麼說法嗎?”林軒看向胡超問道。

“這~我想想。”胡超琢磨了會兒,還是沒個頭緒,佛家也沒有和十字架相關的器物啊。

“這東西,可能跟日本滅基督的曆史有點關係。”

就在胡超已經拿出手機,準備請外援的時候,齊鳴的聲音打斷了他的動作,在場的人又都看向了齊鳴。

“什麼滅基督?”林軒有點懵。

齊鳴也走到了佛像背後,拿出了自己的電筒,打開照了上去,一邊順著十字架的刻痕摩梭,一邊解釋道:

“就跟咱們古代魏武帝,唐武宗開展滅佛一樣。日本也發生過大規模的滅基督的運動。大概是1570年樣子吧,也就是咱們國家明朝的時候,葡萄牙人是最早到達了日本。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