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波多西(1 / 2)





“你丫的彆信口胡謅啊。我眼睛又沒毛病。這山是哪座山我是不知道,但膚色我能認識,這些棕色的皮膚的,看發型裝飾,明顯是印第安人一類。

這些衣著華麗的,不看膚色,隻看服裝風格,和他們手上拿的武器,也能看出,那就是中世紀的白人。你跟我說,大明朝,是因為一座外國的山滅亡,那就有點太扯了。”

林軒一臉<你看我像是傻子嘛>的表情,看著齊鳴,語氣也是充滿了質疑。

“那你說,明朝因為什麼滅亡?”

齊鳴沒有反駁,湊近那幅煉獄圖,仔細查看,順帶瞄了眼價簽<2千美金>,他伸手就給拿在了手裡。

國內市場上能見到的,不管油畫還是水墨畫,內容都是一片太平,像是這種描繪苦難的確實不多見,所以,即便這畫沒什麼貴氣,他也想收下,掛書房裡看看也是不錯。

“這原因可就多了。外有清軍扣關,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朝廷內部,還有東林黨的陽奉陰違,甚至氣候上還有小冰河時期造成的糧食減產,隻能說明朝夠倒黴,全給碰上了。”

林軒學的是考古,一些細節的史料史實知道的可能不如齊鳴清楚,但大方向絕對不會錯。

而且,明朝作為封建社會最後一個漢人王朝,300年裡,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種氣魄,在21世紀的今天,還是吸了一大波粉絲的。

在這些個自來粉的宣傳下,看過的人都知道,大明朝的滅亡,不是漢族文明的失敗,而是時運不濟。

“你還是先看看這座山吧~”

齊鳴沒有直接強辯,而是招招手,示意林軒走近些。在價簽旁是一個巴掌大的卡片,上麵用中日英三種文字,描述了這幅畫的背景來曆。

“地獄之門~”

林軒喃喃的念出了這幅畫的名字。

按照簡介上說,這幅畫描述的是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在南美洲發現了一座巨型銀礦:波多西銀礦。隨後這些殖民者脅迫著當地的印第安土著,開采銀礦的故事。

在開發的的近300年裡,前後有800萬印第安人死在了這座山裡,發展到最後,印第安人會在孩子出生後,確認性彆,如果是男性就直接掐死。

他們寧願親手殺死自己孩子,也不願送去挖礦。地獄之門的稱呼,實至名歸。

看完了這畫的簡介,林軒算是知道,這山不是什麼無名無姓的山頭,但要說國外的一座銀礦和明朝滅亡牽扯在一起,還是不大信。

齊鳴看他臉色,就知道他在想什麼,便也就不賣關子,他開口問道:“張居正改革,你肯定知道,他死後,改革基本被廢除,隻有一條被完好的保存了下來。”

“一條鞭法。”

不待齊鳴公布,林軒就搶答道:“這一條,我懂。說白了就是廢除了以前的實物繳稅。老百姓將要繳納的稅賦和徭役,折合成銀子上交。”

齊鳴點點頭,卻是笑著反問:“張居正改革以前,不隻是明朝,唐宋元,征稅主要征收的就是糧食布匹。

這種征收,損耗大,運輸不便,地方上也容易產生貪腐。這缺點咱們都知道,那你覺得,為什麼李世民,趙匡胤,朱元璋,朱棣,這些個曆史上的明君,不一早就用銀子代替糧食來收稅?”

“你這話問的,我很懷疑,你的碩士文憑是撿的。多簡單的一件事兒,咱們國家從來就不是產銀大國,銀子在明朝以前也不是主流貨幣,老百姓手上沒銀子,拿什麼交。”

林軒正為自己對答如流而驕傲,但說到最後,目光卻再次落到了畫上,指著畫猶疑道:“你的意思是,那些銀子都來自這兒?”

“對~你可彆以為,波多西銀礦就隻是一座普通的銀礦。咱們國家銀礦的平均含量是每噸礦石,含銀200到300克,差不多就是百分之2到百分之3。

而這座銀礦,當時的含銀量是百分之40。一塊石頭,半塊就是銀子。說直接點,這就不是什麼礦山,這就是座銀山。它產量最高峰的時候,大概是2.5萬噸,占到世界銀子總量的一半。全人類幾千年的開采也就和這座山相當。

而當時,明朝的瓷器,布匹,茶葉,在世界上那都是奢侈品。從這兒開采的銀子通過貿易,源源不斷的送進了大明。”

“那這也跟明朝滅亡扯不上關係啊~”林軒還是不懂。

“關係很簡單。明朝滅亡,換個說法就是政府沒錢,破產了。像是攻破北京的李自成,他以前就是個郵差,算是公務員,人家造反,單純是幾年沒拿到工資,活不下去。

還有張獻忠,出身是農民,因為政府沒錢,隻能加稅,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才起義。這麼說你同意吧。”齊鳴問道。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