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洗不白的李鴻章(下)(1 / 2)





小龍當過兵,而且還曾因為自己過硬的軍事技能和特長,受到過重點培養。軍人培養的方向,除了個體的單兵作戰能力,那就是戰略戰術的軍事素養。

所以有關甲午海戰,他自問了解的不少,齊鳴這一問,他一點都不怵,當即1234的就給講起了敗因。

他說的這些其實曆史課本上也有,清朝高層戰意不強,清朝腐敗軍械落後,陣型刻板,底層官兵戰鬥意誌不強。

其他都還好說,就最後一條,齊鳴是不認同的,他看向張奧,調侃道。

“你小子要這麼說,就不怕那些戰死的老兵去找你。致遠號的管帶鄧世昌就不用說。但以身殉國的可不止他一個。(pS:管帶是清朝官職,在北洋水師,管帶相當於今天海軍艦長)鎮遠號的管帶林泰,船隻擱淺,自殺殉國,定遠號的管帶劉步蟾,船被擊沉後,他也自殺殉國,還有水師提督丁汝昌,最後也是自殺殉國。

這些都是高級將領,人家死都不怕,還怕跟小鬼子拚個你死我活?說什麼戰意不強,其實有點刻意貶低清朝的將士了。”

張奧這下還真不好反駁。

“你是當兵的,打仗懂得肯定比我多。那時候的海戰,比的無非就是誰的船開的快,誰的炮彈打的遠威力大。

想要開的快,一是機器性能,二是燃料的燃燒效率。北洋水師的船大部分都是,英國和德國造的,不比日本差。那你知道燃料是誰提供的嗎?”

張奧哪知道這個,他看了看小龍,也沒得到答案,最後隻能等著齊鳴公布答案。

齊鳴也沒繞彎子:“燃料,全來自開平煤礦。不過因為官商勾結,送給軍艦的全是廢煤渣,燃燒效率低下不說,一燒冒的全是濃濃黑煙,日本的艦隊隔老遠就看的到。

其次就是炮彈,炮彈大部分采購自,天津機器製造局。打過去的炮彈摻沙子的,啞彈的,這些你書上肯定看過。甲午海戰會輸,這兩家供貨商至少要背一半的鍋。

而這兩家還都是李鴻章主導創辦的。你覺得買煤的錢,和買炮彈的錢,最後去了哪兒?”

張奧和小龍其實都知道齊鳴話裡的矛頭指向了誰,但卻有點不願承認。從他們接收到的信息,雖然李鴻章在不少喪權辱國的條約上簽了字,但對這位老人的評價還是正麵居多。

現今,不管影視劇還是曆史課本,都把李鴻章描寫成一個帝國修補匠,背鍋俠的悲情角色。

齊鳴看到他那糾結的樣子,乾脆再加一把火,開口道:“你既然是合肥的,那肯定去過李鴻章故居,你覺得有多大?

一個當官的,要是不貪,光靠工資能建那麼大房子嗎?

其實古代當官的,貪點也正常,這叫和光同塵,大家都貪,你要是不貪,還混不成高官。但是關鍵這老頭不但自己貪,還拉著全家人貪。

他的功勞之一就是洋務運動,當時最有代表的四家軍工公司,李鴻章主導創辦了3家。因為是軍工企業,李鴻章堅持<疑人不用>原則,企業管理人全是自家親戚。

在他的公司造的槍,每一支都要比進口的貴7兩白銀,但是造出來連李鴻章自己的淮軍都不裝備,最後還是要從外國進口。

當時為了發展本國工業,全是花大價錢,從英國買的最先進的設備。那種設備甚至能幫清朝,造出當時最先進的加特林機槍,但最後卻全部用來生產一種要兩個人合力才能使用的老式抬槍,你知道為什麼嗎?”

“為什麼?”

張奧很不理解,能造更厲害的誰會造弱的,這有違常理。

“理由很簡單,當時國內技術水平低下,想造槍,光有機器還不行,還要高薪聘請外國的專業人才。但李鴻章的那些親戚們,又怎麼舍得讓外國技師賺這錢,所以這種高薪職位全部招的自家人,自家人沒技術,但工廠總要生產,便全部生產這種落後的東西充數。

李鴻章有個同僚叫容閎,他曾經估算過,李家當時的全部資產,大概是4千萬兩白銀。以那時候的購買力,換算成現在的貨幣差不多600個億不到點。”

說著,齊鳴又指了指張奧手上的信,道:“跟他一個級彆的左宗棠的資產是2萬兩。1李差不多等於2千左。直到民國,華夏最大的民營輪船公司,還是李鴻章孫子掌管的。”

“嘶~齊哥,這個還你算了。”

張奧知道,齊鳴不可能在這種事情上騙他。這會兒他有種偶像塌房的感覺。

“怎麼?他不是你偶像嗎?”

“齊哥,你這話紮心了啊!”

齊鳴繼續調侃著他。看在他倆是老鄉的份上,他其實都是收著說的了。

現在還有的人吹,李鴻章和周總理是華夏近代最出色的外交家,聽到有這麼寫的文章和視頻,齊鳴都想給作者倆耳光。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