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朱棣震撼!李逍二十二歲封國公,你們呢?藝術就是爆炸!(1 / 2)





:[]

整個營帳,突然變得十分安靜。

隨著這個軍報的來到。

把整個營帳的人都給整沉默了。

這永樂公怎麼從北平來了?

來就來了,一來還要教太子殿下做事?

這不是打太子的臉麼?

太子親自督戰,半月未下城池。

而這個李逍說讓太子明天在南城門等著,巳時入城??

就算你是太子的女婿,也不該這般狂妄啊!

這五年來,太子掌握朝政,國庫稅收翻倍,這樣的成就已經蓋過曆史曆代的君王了!

而隨著李逍回北平,銷聲匿跡,大家漸漸都把當年這個風雲人物給忘記了

大家都忘記了當年李逍有多麼厲害,多麼受朱元璋和朱棣的寵愛。

“永樂公,簡直是胡鬨。”

參將薛祿哼了一聲道:“軍中大事,豈能如此兒戲,如此傳遞軍報,若是巳時開不了城,是要軍法論處的!”

參將陳亨也皺眉道:“永樂公不請自來,連兵部都未通報,就擅自從北平來到此地,雖貴為國公,但也不能這般胡鬨啊.太子殿下還是多多約束為好”

參將劉真搖了搖頭:“這永樂公還是太年輕了,不知戰爭的艱難,若是輕易就能破城,我等還需要在此地鏖戰這麼久?”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

對於這種荒謬的軍情表示懷疑的態度。

而曾經受了李逍恩惠的老將顧成道:

“眾人也不必如此反駁,永樂公二十二歲封公爵,那是聖上親封的爵位,自開國以來,誰能獲得如此殊榮,聖上明斷,永樂公若是沒有過人的本領,聖上會隨意給他封公?依我之見,明日巳時在南城門等待就好。”

雖然他不太相信李逍能破城,但還是幫李逍說了句話。

言外之意,那是聖上封的爵位,你們的意思是,聖上眼光不行?

其實,李逍封了國公,大多數人是抱著羨慕嫉妒恨的想法。

特彆是朝廷呆著的那些武將們。

洪武開國後,他們就沒有封爵的機會了。

而最近李逍被彈劾,大家有種幸災樂禍。

薛璐反駁道:“聖上明斷,封國公自然有聖上的考慮,不過永樂公卻不是憑借軍功封的爵,他在治理方麵的確有過人的天賦。但在打仗方麵.末將不敢苟同。”

說完,他拱手看向朱棣道:“請大將軍速速傳信,讓永樂公速速停止用兵,以免造成莫大的損傷,士兵也是性命,不能隨意拿去送命,讓其與我等兵合一處,協力攻城即可。”

其實他也是好心,雖然他不認識李逍,但李逍是太子殿下的女婿,讓李逍停止用兵,以免損傷太重。

到時候太子殿下是罰,還是不罰?

參將劉真點頭道:“末將認可薛璐的意見,李逍此番貿然用兵,損傷的無論是北平的兵,還是朝廷的兵,那都是大明的兵,養兵不易,要用在刀刃上,請大將軍下令召回永樂公以及高燧將軍,兵合一處。”

很快又有幾個將軍認同這個意見。

其實他們也並非針對李逍,而是就事論事,用他們的作戰經驗進行的判斷。

見狀,顧成也不好說什麼了,他也沒有把握李逍能夠破城。

說多錯多,特彆是軍事行動,一著不慎,那就是成千上萬士兵的性命,誰也不能拿士兵的生命開玩笑。

戰爭的確是有損傷,無可避免,將領的作用就是在獲得勝利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減少士兵的損傷。

此時,朱棣麵無表情,也不知在思索什麼。

反倒是顧成的兒子顧統站了起來,道:“大家說這麼多,是不是忘記了,隨著永樂公到來,那山寨一日便攻破,永樂公若是沒本事,沒些把握,會誇下如此海口?”

這次出征,朱棣特意帶了許多將領出來曆練曆練,將來北伐,才能用得上,因此很多年輕將領也在營帳之中。

顧統也就是當年第一個給李逍開城門的那個人,跟李逍的交情算好,雖然許久不見,但情誼還在。

按照正常的曆史線,這個顧統早就在靖難中死了,不過因為李逍改變了曆史,倒是讓不少將領活了下來.

此言一出,

眾將領有小聲議論起來。

劉真道:“小小營寨本就該拔除了,有什麼好奇怪的,朱高燧統兵不利,若是換我,早就拔了營寨,何須等到現在?也就是小小勝利而已,才讓永樂公覺得可以破城,驕兵悍將乃是兵家大忌。”

譚淵不認同道:“話不能這麼說,最近陰雨連連,那城寨又是立於半山腰,想要抬炮上去難上加難,也不能說皇孫朱高燧統兵不利,的確是有些難度。”

劉真哼了一聲:“這不是理由,難道沒了大炮,就打不了仗了麼,小小營寨而已。”

顧統反駁道:“那你如何解釋,朱高燧久攻不下,而永樂公一來便立刻破敵?”

劉真道:“僥幸而已,想必是這幾日天晴,才將大炮抬上去,永樂公來的正是時候,剛好轟破營寨攻進去罷了。”

“你”顧統被懟的說不出話來。

劉真笑道:“你還年輕,凡事不要亂發表意見,多跟你爹學學吧,若不是大將軍特意培養你們這些小蘿卜頭,這個營帳你都進不來。”

話音落下,一眾將領哈哈大笑。

顧統麵紅耳赤,無言以對。

譚淵道:“有言道,學無長幼,達者為先。永樂公李逍二十二歲便被陛下封為公爵,你們呢??如今也不過二十有七,年齡小影響他封公麼?”

話音落下。

一眾人全部麵紅耳赤,羞愧難當。

好你個譚淵,你是真會講話,不說話沒人把你當啞巴!

聽到這話,朱棣看到眾將領吃癟的樣子,有些想笑,不過還是憋住了,隻是歪了歪嘴角。

其實,這麼多年沒見李逍,方才聽到李逍來此,他也有些想念了。

同時,他心中琢磨,似乎李逍好像也從未說過大話。

“好,諸位不要再爭辯,問一問不就知道了。”

朱棣開口,眾人瞬間安靜下來。

說完,朱棣看向那斥候道:“今日,是如何破寨速速說來。”

斥候拱手道:“回大將軍,是永樂公手持小炮,轟了一炮,直接將營寨粉碎,隨後攻入營寨之中,那營寨雖然易守難攻,卻也是一個口袋,無處可逃。進入便是甕中抓鱉,一日內便將倭寇悉數剿滅。”

話音落下。

朱棣猛地站了起來,詫異道:“什麼??”

所有的將領都猛地站了起來,眼睛瞪得圓圓的一幅不可相信的樣子。

後麵半句話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前麵那句。

轟了一炮,直接將營寨粉碎。

這特麼是什麼炮啊,威力這麼大???

彆人不知道。

但是朱棣知道啊!

李逍是有煙花技術的,他能研製火器啊!

不過朱棣沒想到的是,他以為聖上讓他改革,就沒太多時間去研發火器的事情。

沒想到,李逍這些年沒閒著,研發火器的事情也沒落下!

他整個人震撼的頭皮發麻!

朱棣大聲道:“快快說來,此炮的模樣,規模,重量!”

在他的意識中,這炮威力如此巨大,一定很重。

其他將領也是眼睛瞪得圓圓的,死死盯著這名斥候兵。

這斥候兵哪裡見過這樣的場麵,被太子盯著,被一群將領盯著,整個人都慌了,支支吾吾的。

“快說啊,你要急死個人。”顧成催促道。

“是小炮,不是大炮.”

斥候兵摸了摸額頭的汗水,隨後用手比了比,解釋道:“這麼大,這麼長,重量的話,屬下看永樂公一隻手就拿起來了,扛在肩膀上。”

話音落下。

眾人再次懵逼。

這特麼是炮?

一隻手拿起來,扛在肩膀上??

參將薛祿瞪著眼睛道:“你沒說錯吧,你眼睛看清楚沒有,軍中無戲言,若是胡亂說,砍你腦袋!”

斥候兵嚇了一個激靈,再次回憶一下當時的場景,點頭道:“屬下這沒看錯,不止是屬下,全軍人都看見了。”

說著,又比劃了一下,“就這麼大的炮,射出去的彈藥筆直筆直的,還冒著煙,一發炮彈直接把營寨轟沒了。”

話音落下。

整個營寨靜的可怕,落針可聞。

嘶!!!

整個營寨的將領都倒吸一口涼氣。

扛在肩膀上的炮彈,一發就能有如此巨大的威力!!!

若是真的,大明的軍隊豈不是無敵?

“好!好啊!!哈哈哈!!”

彆人還不相信,朱棣第一個信了。

他當年差點被老虎給乾掉,就是李逍用那種小巧玲瓏的火器救了他,當時他把玩過。

沒想到,五年過去,連大炮都變得這般小巧玲瓏了。

那以後行軍,就不用運送沉重的大炮。

開疆拓土,不在話下!

“孤的好賢婿啊,孤有此賢婿,如有神助!”

朱棣喜不勝喜,喜愛之色溢於言表。

“恭賀殿下,有此良婿。”

眾將領拱手恭維道,同時心中震撼不已。

朱棣眼眸微眯,一拍桌子,吩咐道:

“眾將士聽令,明日卯時造飯,辰時拔營,巳時全軍在南城門待命,待城門一開全軍入城!”

將領們拱手:“標下領命!”

慈溪城此時。

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倭寇之所以能壯大到這種程度,其實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跟朱元璋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正常曆史線,朱元璋的洪武時期直到朱棣時期倭寇的規模越來越大,而其背後的主因有三。

其一,因為朝鮮承諾幫助倭寇消化從中國掠奪來的人、商品如絲綢以及各類東西,從而使得倭寇開始從生存問題轉變為了商業問題,朝鮮為其銷贓。

其二:朱元璋似乎並不知曉朝鮮在其中的作用,朱棣也是在晚年才從朝鮮人口中得知了這件事,可以見的古代的消息有多麼閉塞,並不是什麼消息就能立刻查到的。

其三:那就是花費太多了,國庫支撐不起,從洪武七年開始,明朝與日本的南北朝兩個政權的交往開始頻繁起來。

朱元璋也終於搞清了倭國的局勢是怎麼回事兒。

對足利義滿尚算客氣,隻是要求治理國家保境安民,對倭國的策略仍是防禦為主。

這三大原因導致了倭寇日益勢力增大,直到永樂九年,朱棣發現倭寇已經太龐大了,才著手清理倭寇。

不過這個問題,隨著李逍占據了倭國一些政權後,提前出現在洪武三十年而已。

而慈溪城,城之所以被破,全是因為有漢奸的存在。

沒錯,在海上當倭寇的不單單有倭國人的存在,其實最厲害的一股倭寇反而就是華夏人。

當年陳友諒兵敗朱元璋,而陳友諒最擅長水師,麾下有大量的水師將領以及造船技術高超的工匠。

其中一部分被朱元璋收編,增強了明朝水師的力量。

但朱元璋並未太過重視,直到永樂年間,朱棣登基幾年後才開始著手打造真正的大明水師。

直到永樂十三年年時候,組建了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艦隊,從這點來看,朱棣要比朱元璋看得更遠。

可以說,當時的明朝水師是整個人類曆史中最為強大的艦隊,鄭和每逢下西洋都會令萬邦來朝、四海賓服,將大明王朝的國威散播於海內外。

而陳友諒另外一半部下,沒有被朱元璋收編工匠和水師將領們,則是跑到海外去了當倭寇去了。

雖然沒有形成後世汪直那樣規模的巨大倭寇團夥。

但影響力依舊不小!

設計奪下慈溪城的,就是這些華夏倭寇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少倭寇反而是附庸這群人的存在,也不知算不算倭寇了,說是海賊更為合適。

他們會說漢話,懂計謀,知道人多力量大的道理,早在海上就集結大量倭寇,商量計策。

先是安排一群漢人,用錢財收買商人幫他們偽造身份,然後偷偷進入了慈溪城,他們本就是漢人說著漢話,混進去並不難。

隨後大船靠海,大軍壓入,來沒等慈溪城守將反應過來,裡應外合,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瞬間控製了守軍。

然後控製了整個縣城,之後就立馬關閉城池,派人搜刮衛所的囤糧,周圍村莊的糧食,以供持續作戰。

謀劃這一切的事情,是這群倭寇的首領叫做張海陽。

名字雖然不起眼,但他父親的名字比較出名。

他父親的名字叫張定邊,曾經是梟雄陳友諒手下一員悍將,當年鄱陽湖之戰,帶著船差點單殺朱元璋的狠角色。

陳友諒戰敗後,張海陽就跟著舅舅溜到海上當倭寇去了。

舅舅死後他開始發揮他的能力,在海上橫行霸道,不少倭寇都被他打服了,跟在後麵混飯吃,在倭寇當中是一股比較龐大的勢力。

這次占據慈溪城後,讓張海陽起了一絲野心.

他知道,固守一座城池是守不住的。

遲早有被大明軍吃下去的一天。

既然已經走到了這一步,那就隻能一路打下去。

打到南京城!

光複陳漢,推翻大明!

起義!

貫穿洪武時期,大大小小的起義並不少。

而張海陽也動了這個心思,他發現還真的有可能辦到。

這就是封建社會不停出現起義的緣故,即便是明朝也不例外。

因為土地是生產力的根本,而土地不可避免的都集中在小部分人的手中,洪武時期雖然不嚴重,但依舊存在。

隻需要煽動那些窮人,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無田無地的佃戶們,還有那些奴隸,就可以做到!!

於是,入城之後,張海陽製止了屠城。

但古代給人賣命,將腦袋彆在褲腰帶的活兒,不讓屠城狂歡,就連他也沒辦法管理手下的那些強盜。

於是退了一步,他允許劫掠富人區。

倭寇們便開始劫掠富人區的錢糧,給錢給糧可以活,但一旦拒絕,那就直接殺了,因此這慈溪城死的人並不多。

而對貧民區,張海陽又是抱著另外一個態度,打著劫富濟貧,替天行道的口號,布施糧食。

沒錯,無論造反成功與否,幾乎每一個造反軍,一開始打的旗號大概都是這個。

比如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又比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或者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

再比如後來的李自成的口號:打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

總之,雖然最終受益的不是窮人。

但這些口號都是針對窮人的。

很容易讓人上頭。

那些窮人本來生活就不如意,一看有吃有喝就加入了。

一番操作下來,張海陽還真招募了不少人加入了軍隊。

除了佃戶,還有不少大戶人家的家奴一看城市都亂了套,紛紛跑了,加入了張海陽的軍隊中。

原本三萬的倭寇,現在一下子就添加了一萬的生力軍。

這讓張海陽有些膨脹,感受到了當初朱元璋為何能憑借十幾人就能壯大隊伍,奪得天下。

讓他也產生了這種錯覺,既然朱元璋能做到,我為何不能?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不過,即便是這樣,這座城裡的百姓也並不好過。

天還沒亮,倭寇們又開始拿著武士刀,上街掃蕩去了。

倭寇們每隊都劃分了片區搜刮錢糧,跟楚河漢界一樣,不得越界搜刮,到了晚上他們會相互攀比,誰搜刮的錢財多。

而搜刮錢財少的倭寇,第二天便會把氣撒在百姓身上。

經過十幾天的搜刮,每天能搜刮出來的東西已經不多了。

咚!咚!咚!!

幾名穿著武士服的浪人猛地敲門,大喝道:“開門,不開門,全部殺了,一個不留!”

每一次門被敲響,那響聲都會讓裡麵的百姓膽戰心驚,可他們不敢不從,否則就會被殺。

之前,不少大戶人家仗著家裡豢養了幾十個家丁,在搜刮的時候抗拒,下場很是淒慘,全家上下被屠,老少皆殺,女人被欺辱後也殺了。

現在隻要是敲門,沒人敢不開門。

咯吱一聲,門打開了。

這是一家二進門的院子,出來的是一個四十歲的中年人,原本這家中頗有些財產,不過如今已經被搶的差不多了。

“大爺,行行好吧,家裡已經沒錢了”

那男人跪地懇求道,希望這群倭寇放過他們。

一個漢人倭寇道:“今天最後一次,交了錢活命。”

為了搜刮順利,倭寇們都會主動請漢人倭寇入隊,讓他分更多的錢,

“滾開!”

嘭的一聲,房門被一個漢人倭寇給踢開了,用漢話罵道:“沒錢?今天若是搜出來,你死定了!”

緊接著這群倭寇便闖入家中,肆無忌憚的搜索。

無論這個中年人如何苦苦求饒,都沒無濟於事。

“八嘎,這賊人賊眉鼠眼的肯定還藏有錢財。”

“花姑娘有沒有,沒錢,花姑娘也行呀。”

“呦西,花姑娘找到了,哈哈哈”

這些浪人穿著木屐,在地上踏踏作響,一邊翻天覆地的找,一邊罵罵咧咧。

突然一名浪人在一個米缸中,找到了一個少女,不由哈哈大笑。

“求求你們,饒了小女吧,求求你們了!”

那中年人臉色一變,立馬跪在地上不停地磕頭求饒。

前幾日每日都給了錢財,這才免遭遇難,沒想到今日他們就這樣闖進來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