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 大明軍製的弊端!募兵製與世兵製的碰撞!李景隆的“仁”。(1 / 2)





:[]

“刀下留人!”

還好話音傳的及時,朱高煦的刀鋒在兵部左侍郎的腦袋還有兩寸的時候,停了下來,收住了刀。

“高煦,你好大的膽子!!”

朱棣回過神來,發現老二居然動起了刀子,當即勃然大怒,走過去一腳將朱高煦給踢翻在地上,罵道:

“誰給你的權利能夠隨意動用私行,即便要處置,也是朕來處置!你真是越來越放肆了!”

朱高煦這才發覺自己僭越了,大汗淋漓,急忙跪地求饒道:“父皇,兒臣方才有些激動,願領責罰”

朱元璋見狀則是哈哈一笑,道:“老四,高煦這個性子,跟你年輕時候一模一樣啊,當年你去濟南練兵遇到貪官侵占軍田,也是先斬後奏,咱還將你狠狠地罰了一頓。”

“這”

朱棣臉皮一紅,附耳小聲道:“爹,給孩兒留些麵子啊.”

而這時,李逍走了過來,朱元璋笑道:“好了,現在國師來了,方賓你有何要辯解的,儘管說。”

李逍朝著朱元璋和朱棣拱了拱手,便站在一旁,隨後發現兩人看自己的眼神有些曖昧啊,今天發生了什麼?

“究竟是何事?”李逍道。

還沒等兵部尚書開口,朱高煦看向李逍,急忙道:“姐夫,這麼個情況.”

朱棣冷聲道:“叫國師!”

畢竟不是私下,大庭廣眾之下這樣叫姐夫,還以為他們老朱一家幾個人獨斷朝綱呢

“是是是。”

朱高煦這才改口道:“國師,是這樣的,這不是明年就要出征倭國了麼,按照父皇的旨意,攻打倭國不需大材小用,這駐守邊疆的將士原封不動,而是從其他地方遷移衛所的兵馬來京訓練,結果”

說到這,朱高煦氣憤至極,指著方賓道:“這兵部拿著朝堂的俸祿,居然兩頭通吃,今日本王一檢驗,就發現大問題。送來的軍戶儘是一些老弱病殘不說,居然還有替補、空缺的現象,這樣的士兵,如何能夠打仗?你說我能不氣嗎?”

方賓大喊冤枉:“漢王,你莫要血口噴人啊,兵部怎麼做出這事,本官也是剛剛發現此舉,已經探查過了,下麵的官員也實屬無奈,才會出現這樣的亂子。”

朱高煦叉腰道:“難道本王冤枉你不成,即便不是你授意的,那也是你監管不力,用老弱病殘充數,你這個尚書怎麼當的?”

“好了好了,高煦你少說兩句。”

李逍微微皺眉,大致聽明白了。

就是從外地招兵來京,結果兵源出了問題。

他看向方賓道:“方尚書,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

“參見國師。”

方賓拱了拱手後,開口道:“下官也是近日得知此事,已經嚴加批評了,本次調遣的是北平附近的幾個府的衛所,是下麵衛所出現問題,不過.”

一般來說,古代需要動用兵馬,都是就近原則,交通不便是主要的原故,不可能全國動用兵源,所以往往打起仗了,都是盯著一個地方死薅。

如果為了公平,讓全國各縣動員士兵,誰要是做出這種操作,這皇帝基本上就屬於臥龍鳳雛一檔的。

如果這個地方的兵擅長打仗,那就好了,能被直接薅死。

明朝末年,因為義烏兵英勇無懼,被朝廷無節製的征兵。

最後義烏十室九空,被征生還者十不存一二,義烏及周圍一帶苦不堪言。

在清朝的時候,清朝更是差點將華夏最強的“戰鬥民族”鄂溫克索倫部直接給薅的差點滅族。

索倫部作為滿洲八旗的中堅戰力,四處征戰,在對明朝和朝鮮的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不過在清朝進入關內後,八旗帶著家眷進入了關內享福。

而索倫人卻被留在了關外苦寒之地,堅守邊疆地區,隨時還得隨時征調為朝廷征戰。

當時的索倫部還麵臨著沙俄侵略軍的威脅,條件十分惡劣的情況下,這些索倫人卻總能將侵略者打退,而八旗子弟卻在京城整日溜達逗鳥,過著好日子。

為了防止索倫部失去彪悍的戰鬥能力,原本就屬於建州一部落的他們,清朝各朝都拒絕讓他們漢化,持續到民國,索倫部才結束這悲慘的命運。

對於古代王朝,征兵對著一個地方薅,李逍是有些不能接受的。

不過,現在有了火車,等全國各地鋪上鐵路後,就能快速動用兵源,就能免去這種悲劇的發生。

這時,李逍看方賓看自己的眼色有些怯意,不由問道:“方尚書,不過什麼,有話直說。”

“是,國師。”

兵部尚書方賓如實道:“也不是下麵衛所出現了問題,主要是所征調的太原府、河間府、真定府,三府之地的軍戶家裡拿不出兵來了,隻能用家裡的人替代”

雖然北平的兵製已經改了,但明朝其他地方還是世兵製。

所謂世兵製,衛所製度,也就是朱元璋弄出來的製度,朱元璋直接劃了一部分的百姓成為軍戶戶籍。

軍戶世代為兵,是最慘的一種戶籍,比農民還不如。

不準冒濫,不許更改,子承父業,役皆永充,一旦成為軍戶,則萬世不能改變,子孫都要應軍差,充軍伍。

農民起碼還能參加科舉改變命運,朱元璋為了防止軍戶減少,直接禁止軍戶參加科舉。

不過這種情況,在永樂中期的時候,被朱棣改了,後麵軍戶能參加科舉改變命運,著名的張居正就是出自軍戶。

而北平的兵製,被李逍改成了唐朝的義務兵製,也就是百姓義務當兵兩年,隨後如果願意留下,可以留下作為長期軍人。

這兩種方式的區彆就在於,一個不花錢,白嫖。

軍戶需要耕種田地養活自己,八分屯田,二分守備。

朱元璋常常自稱:“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而李逍這種方法花費巨大,因此朱元璋常常談此事,說李逍其他改革都不錯,就這事兒辦的不行,沒自己的世兵製好。

這時,朱棣好奇的問道:“你是說,太原府、河間府、真定府,三府之地的軍戶拿不出人?這是怎麼回事??”

方賓無奈道:“其實,是兩地的政策出現衝突,在北平的政策是,隻需要自願進入北平,務工一年後就能成為北平的戶籍,這三府之地的百姓多有來到北平的,特彆是這軍戶,十戶七空,家裡除了走不動的老人,年輕人幾乎都跑到北平去了。下麵的官員無奈,為了完成朝廷調兵的任務,隻得用軍戶中的老人應征,另外又抓壯丁充數了。”

此言一出,真相算是大白了。

大家紛紛看向了李逍。

朱棣咳嗽兩聲,道:“李逍,若是屬實,倒的確是你的問題啊。”

李逍尷尬一笑:“當時北平大發展,人口不夠,於是我就動用了此法,沒想到今日會出現這般問題,既如此,也就不要怪罪方尚書了,要怪就怪我罷。”

話雖這麼說,但誰會怪李逍啊?

方賓則是鬆了口氣,還好國師大義,包攬了責任,否則自己怕是不好過了。

朱元璋想了想,道:“既如此,趕緊亡羊補牢,將政策改了,如今這京師已經人滿為患,出生人口也迅速增長,不需要外地來人充當勞力了,立刻禁止外來人口流入,之前這麼做,已經對其他地區有所損傷,必須改,另外.”

朱元璋看向李逍,道:“李逍,你這個軍製.也改了吧,換回原本的世兵製,你這兵製太費錢了,王朝遲早會被拖垮!當年宋朝就是類似你這兵製,戰鬥力並不強,而且龐大的開支,導致王朝崩潰。”

朱元璋一開口,就是直接下命令了。

李逍微微一愣,咦,大哥似乎對我這個軍製有意見啊,那不行,今天必須好好給他上一課。

李逍拱手道:“太上皇,臣這並非是募兵製也並非是義務兵製,而是兩相相結合推出的全新募兵製,正適合眼下的情況,臣以為不適合改,就該這麼繼續執行,逐漸推廣。”

此言一出,大家都略微驚訝。

還得是國師啊,還得是你啊,其他人哪敢跟太上皇犟嘴,還是太上皇最引以為豪的製度。

“哦?”朱元璋沒有動怒,“說來聽聽?”

李逍道:“太上皇,臣直說,你不會生氣吧?”

朱元璋一笑:“咱有這麼小心眼嗎?但說無妨,保證不生氣。”

“那我就直說了。”

李逍笑道:“其實宋朝的募兵製臣以為,沒有任何問題,當兵吃糧,職業軍人,戰鬥力是一定能得到保障的。問題在於他募兵的對象有問題,大多都是來源於災民、流民、囚犯、地痞。因為當兵的社會地位太低了,大部分人不願意當兵。大宋建立之初,朝廷認為這些人是社會不穩定因素,解決這一隱患,同時解決兵源的問題,所以實行了特殊的募兵製,這才是導致宋朝出現了冗兵、冗官、冗費導致的積貧積弱的情況。”

朱元璋微微一驚,李逍居然發現了這個小細節,這也是他前不久不斷通讀史書才發現。

李逍一看朱元璋的表情,就知道,他應該能理解這點,於是趁熱打鐵道:“太上皇,宋朝是不是所有朝代中農民造反最少的朝代?”

朱元璋點頭道:“的確如此。”

李逍道:“這不正反麵證明了,宋朝就是因為招募民間不穩定的因素來募兵這樣一項製度,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國內農民起義的隱患,用冗兵消除社會安定的隱患。

這是一種矛盾轉移的方法,十分高明,可惜用錯了地方,千不該,萬不該,不該用國家最關鍵的國防,來解決這個隱患!

這樣做的結果是,士兵的數量卻越來越多。在宋太祖趙匡胤之時隻有十多萬人,到了宋仁宗時竟達到了八十萬之眾。

可想而知,招募這些災民、流民、囚犯、地痞,這些人素質參差不齊,大部分都是混日子的,戰鬥力不強。

因為兵源差,就導致士兵地位低下,沒有地位。這才導致有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說法,就是傳至宋朝。

而士兵是國家的基石,如果士兵的地位如此低下,一個國家想不完都難啊,咱們大明的軍戶製度,也有這個問題啊。”

一番話落下,整個場麵都沉默了。

兵部的那些官員此刻還跪在地上,可卻感覺不到膝蓋疼痛,而是呆呆的看著國師。

朱高煦也震撼住了,北平的士兵素質之強,他是知道的,因為北平的士兵地位好像的確要高一些,待遇也比其他地方要好一些,這還是沒變法前的情況,變法後就不更不用說了,提升了好幾個檔次。但其他地方,的確是不行。

“有道理!”

朱高煦喊了一句。

“.”朱棣瞪了朱高煦一眼,示意他閉嘴。

朱元璋思慮萬千,許久才開口道:“李逍,你的意思是說,咱大明的衛兵製不行,咱大明的士兵地位低下?”

李逍笑道:“剛才方尚書不是說了,跑到北平來的基本本上都是軍戶,這說明軍戶是多麼不願意當軍戶啊,拋開國家層麵來講,在大明被劃上了軍戶戶籍,那可算是倒了八輩子血黴了。”

朱元璋:“.”

朱棣:“.”

朱高煦:“有道理!”

朱元璋:“????”

李逍看向朱元璋:“大哥,你說過不生氣的哈。”

朱元璋按耐住不悅的心情,冷哼一聲,道:“在咱大明當兵不好麼?這可是鐵飯碗啊,有吃有喝,不打仗的時候也安逸.算了,你接著說,看你能不能說出個花兒來!”

李逍嘿嘿一笑,走過去挽著朱元璋的肩膀,道:“大哥,不會打我吧?”

朱元璋不看李逍,看向天,“你說吧,保證不打你。”

這可把其他官員看呆了。

這尼瑪,這李逍跟朱元璋的關係這麼鐵的嗎?

這簡直是拍老虎屁股,老虎不但不咬他,還搖了搖尾巴。

這還是他們認識的太上皇嗎?

當年四大案乾死了十幾萬官員的太上皇嗎???

眾人集體懵逼。

李逍之所以敢怎麼放肆,那也是有底氣的。

自己可是給朱元璋續了十年的命,加上這麼多年的變法改革,朱元璋根本不會動他。

而且,隨著朱元璋年齡大了,李逍發現,這脾氣性格又好轉了起來,隨和了很多。

李逍微微一笑道:“大哥,那我就接著說了,你想啊,在咱大明朝一旦被劃上了軍戶,那就是世世代代就是軍戶啊,所謂是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老百姓對於從軍的影響,那就是如果被選去當了兵,那基本就是個死人了。而且大哥,當時您在元末的時候搞了個軍屯製度是不是?”

朱元璋自豪點頭:“沒錯。”

李逍道:“你看,問題不就來了嘛,這軍屯跟軍戶兩個製度交叉的時候,本來一戶普通的農戶耕田好好地,一旦被劃上了軍戶,現在既要交稅,又得服兵役,糧食是自己種的,種好的糧食還要自己親自送到戰場上,打仗還得自己上。你說這是不是倒了八輩子血黴,更要命的是,世世代代都是軍戶,有人戰死了還得從家裡帶走一人補上空缺,這簡直是魔咒啊。”

朱元璋:“.”

良久,朱棣走過來緩和了一下氣氛,道:“李逍,你還是心太軟了,太顧忌他人的感受。你皇祖父怎麼會想不到這一點,這也是出於國家安定不得已做出的舉措,若不是軍戶製,這大明哪來的一百八十萬士兵,皇祖父養兵百萬,不耗費百姓糧食,這一點你要承認吧。”

李逍看向朱棣,道:“老丈人,你彆說好話,你也不厚道。”

朱棣一愣,怎麼說的好好的,怎麼扯上自己了啊?

兵部尚書方賓再次懵逼了。

好家夥,國師懟完太上皇,開始懟聖上了,兩個聖上一起懟,太勇了!

朱棣道:“李逍,朕怎麼不厚道了?”

李逍道:“永樂二年聖上您規定,凡屯軍年六十以上及殘疾、年幼者,令耕種自食。看看,這些當兵的,一輩子用完了就扔一邊了,你就不管了,年老、傷殘,自己想辦法吧,您說您是不是不厚道。這樣隻會導致士兵的地位很低,更多的人不願意當兵。

作為軍戶,不但意味著本人沒有出頭之日,後代的前途也都被鎖死了,現在就連老了也沒人管,想想都讓人絕望。

這不就是春秋時期開始結束軍事奴隸製,咱大明又建立了軍事奴隸製,這不是走了曆史倒車麼。”

李逍直接開懟了,他雖然喜歡明朝,更是這個大家庭的一份子,可明朝的確有很多方麵,反而做的沒有其他朝代好。

李逍覺得,乘著自己還在明朝最有權勢的時候,直接將軍戶軍屯取消。

這種製度在明初還能玩得轉,到了明中後期,軍屯都被兼並了,成了達官權貴的私人田產。

正所謂“良田為官豪所占”,“貧窮軍士無寸地可耕”。

鎮守太監王貴,在陝西任職期間,霸占軍隊屯田一萬畝,有屯田兵士一千多人被迫為其耕種。

這些軍戶們在軍屯被兼並的情況下的生活愈發難過,史載:“軍士妻子,衣食不給,皆剜蕨根度日”,而原本應擔任起耕戰職責的軍士們則“飲恨吞聲,無可控訴”。

軍戶沒了田地,就成了佃戶,給地主種田,遇到打仗,還得放下鋤頭扛起長槍前去戰場,地位極低,流血又流淚。

明正德年間,獨攬大權的一個大宦官,名叫劉瑾,人號八虎,這個人是後世眾人唾棄的對象之一。

正德皇帝上位後,每日在後宮玩樂,不務正業。

皇權基本落入宦官劉瑾之手。

但這個大宦官卻做了一個對的事情,那就是整治軍屯。

經過仔細調查,劉瑾發現軍製的一個大問題。

朱元璋曾設置一個軍屯製度,軍隊在戰時拿起武器保家衛國,在和平時期種地產糧,這樣軍隊就能自給自足,解決吃飯問題,還能上繳國家一部分糧食,可謂一舉兩得。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軍隊中的長官大肆征收士兵的土地,有的是買的,有的是搶的,這樣士兵就淪為了軍官的雜役,經常沒有軍餉,甚至連吃飯都成問題。

軍官則成為大地主,作威作福,軍隊的腐敗在明末已經成為朝廷一大頑疾,也是大明滅亡的原因之一。

劉瑾看到問題所在,打算整治軍屯,就稟告給了朱厚照,朱厚照聽了之後,覺得是一件好事,就安排劉瑾去辦了。

於是惹出了大麻煩,劉瑾本意不是為了那些大頭兵爭福利,他隻是想挽讓自己的名聲好聽一些而已。

但這些地主劣紳的利益也是不隨便就能觸碰的。

這事情給劉瑾帶來了史無前例的災難,他發現即便他權勢滔天,滿朝文武都聽他的,卻依舊鬥不過這些權貴地主們,最後落得個淩遲處死的下場,直到宦官集團的覆滅。

可以見的,這種頑疾到了後期,即便是權勢滔天的人物去解決,也已經無法挽回了。

明末名將孫傳庭也發現了這點,發現軍田都沒了,大部分武將打仗靠的是家丁,於是孫傳庭靠想方設法的壓榨地主養兵,但也隻是壓榨,根本無法解決軍屯被侵占的問題。

當初闖王李自成靠搶地主發家致富,被孫傳庭打滅了五次,最狠的一次,隻剩下一兵一卒,但李自成依舊能東山再起。

但孫傳庭不行,他敗一次,大明就沒了,就是因為土地兼並到了極致,連軍屯都給兼並光了,已經積重難返。

所以,李逍現在就要解決這個問題,改變軍製。

士兵保家衛國,國家和百姓就有義務供養他們,不能讓英雄流血又流淚。

而老朱起初想法也沒什麼不對,但忘記了一個問題,也是曆朝曆代的問題,兼並土地,估計就算他想到了也不會覺得有人敢兼並軍戶的地,但事實是,凡事皆有可能,隻要有利益,土地兼並就會一直存在。

隨著李逍連聖上一塊懟了,眾人臉色都有了微妙的變化。

朱元璋和朱棣也的臉色也沉了下來,這李逍真是一點麵子都不給啊,真想把他拉出去痛打一頓。

見狀,朱高煦臉色也變了,姐夫過來,想必是聽到風聲,來給自己解圍的,可不能讓姐夫自己先掉坑了。

他急忙走出來,緩和氣氛,道:“皇祖父,父皇,您二位不要生氣,姐夫心懷天下黎明百姓,因此思考問題,多從百姓的角度出發。”

李逍朝著朱高煦微微點頭,這老二,沒白疼。

朱元璋沒有理會朱高煦,哼了一聲,看向李逍道:“李逍,你還是太心軟了,朕考慮問題,是顧及全局,而不是隻顧及部分人的感受。養兵之負重於泰山,你也知曉,若是靠按照宋朝的募兵製,百姓之負擔多麼沉重,屆時多收稅,苦的不也是這天下黎明百姓嗎?”

李逍笑道:“這不是此一時彼一時嗎?太上皇英明神武,當年製定者策略的時候,此法當然是最好的。可現在咱大明現在有錢了,既然有錢,那就用錢養兵,臣以為,養兵之費用,起碼要占據稅收的十之二才行,國防之事重於天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