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銀荒,亡國危機(1 / 2)





“這小小的銀券,怎會如此重要?”

提到國事,張嫣頓時緊張起來,之前的種種雜念頓時化作烏有。

“這小小的銀券,卻是關乎國本,甚至是關係到大明的存亡!”

雲逍的神色少有的凝重。

張嫣和劉太妃都是吃了一驚。

素來風輕雲淡的雲真人,這種表情可是十分少見。

“能夠威脅到大明江山的,不僅隻有天災、瘟疫,以及建奴、民亂,以及宗藩、土地等種種弊政

“大明此時,還麵臨著一個巨大的危機!”

“這個危機,甚至更甚於前者……銀荒!”

雲逍一邊走著,一邊向二人解釋。

後世的曆史學家,對於大明亡國的原因眾說紛紜。

天氣說、腐敗說、黨爭說、漢奸說等等。

其實大明滅亡更深層次的原因,歸納起來就是兩個字。

銀荒!

華.夏並不是主要產銀國。

因此白銀根本滿足不了社會貨幣需求。

從古至大明中葉,主要流通的是銅幣,銀子根本就不是主流。

後世的電視劇中,不分朝代,動不動就拿出白銀買單,純屬扯淡。

大明立國後,國家法定貨幣是寶鈔和銅錢,那時候依然不是白銀。

民間也有使用白銀,隻是比較稀少。

朱元璋發行寶鈔之後,明令禁止金銀流通。

要命的是,朝廷沒有準備金的意識,濫發紙鈔,導致寶鈔迅速貶值。

再加上銅產量,以及私鑄錢幣、銅錢海外走私等原因,最終引發了貨幣危機。

以至到嘉靖年間,甚至倒退到以物易物的原始狀態。

這時候,拯救大明的白銀,閃亮登場了。

隆慶開海之後,大量商品出口,換回來的是大批白銀。

明朝成為當時世界上白銀最大的流入地。

當時全世界白銀產量中的1/3甚至是一半,都流向了大明,總數多達三億兩以上。

大明成了名副其實的“白銀帝國”。

萬曆年間,張居正改革稅法,使用白銀計稅,確立了白銀的法定貨幣地位。

正是白銀,造就了繁榮經濟,暴漲財富。

萬曆這個大明最廢物的皇帝,之所以能完成“三大征”等一係列勞民傷財之舉,經濟卻沒有崩潰,其實全是白銀之功。

然而白銀在拯救了大明的同時,也為大明亡國埋下了巨大隱患。

一個白銀產量極低的龐大帝國,以白銀作為貨幣,患上了“白銀進口依賴症”,問題相當嚴重。

更為要命的是,大明以前的對外貿易,都是民間貿易。

白銀在民間大規模流通,朝廷根本無法掌控國家貨幣。

白銀貨幣化,標誌著原先掌握在官方手中的鑄幣權,移轉到民間。

不受控製的白銀貨幣,衝擊著整個社會,後果可想而知。

白銀受製於外,一旦外界出現動蕩,就會引發貨幣短缺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必然造成國內社會危機。

而朝廷根本無法通過貨幣的手段來調節,甚至沒有任何意識去防範貨幣危機。

雲逍的這些貨幣理論,劉太妃自然是聽不懂。

張嫣卻是聽明白了,不解地問道:“大量的銀子進入我大明,理應‘糧貴銀賤’才對,為何一直‘銀貴’?”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