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蔡貞姬和蔡昭姬(1 / 2)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蔡邕不斷默念著此句,感歎道。

“子賢真乃文武全才啊,真乃大漢之興。”

楊辰需要言語試探下蔡邕態度,畢竟蔡邕到來雖有好處但如不清楚蔡邕具體性格必然會影響後續部署。

楊辰聽完蔡邕所言故作搖頭歎息。

“當今宦官專政,世家豪強橫征暴斂,百姓民不聊生,吾每夜想起都心痛不已,吾一人之力解救不了天下黎民百姓啊。”

蔡邕聽到楊辰所言也是沉默不語,麵露無奈語氣悲戚。

“陛下寵幸閹黨,我雖多次勸諫,均無功而返,我看子賢治理真番郡頗有成效。

敢問子賢可有良策拯救大漢,拯救萬千子民?”

楊辰搖頭擺手。

“大漢已病入膏肓,也非解決宦官就可,我近有所感,作了兩首詩可念誦給蔡大家聽。”

楊辰看向遠方田地,眼中流露出憐憫之色,緩緩念道。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蔡邕聞言看向眉目瀲灩的楊辰發出感慨。

“子賢大才,樸實凝練之詞。

卻道出了農民之辛,糧食之來之不易。”

楊辰搖頭道。

“在下還有一詩,請蔡大家斧正。”

楊辰見蔡邕緩緩點頭,目露期待之色,緩緩頌道,言語悲戚。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蔡邕聽完沉默不語,良久後緩緩歎息。

“子賢之意,老夫已知曉,世家豪強之疾乃不治之症,子賢莫要到處宣揚,免遭小人迫害。”

楊辰見蔡邕如此直率,不掩飾自己的情感,難怪會被王允所害,歎息道。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世家豪族不重視平民百姓,豈不知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蔡大家知太平道否?”

蔡邕見楊辰出口成章,感歎此子才學非非凡。

突然聽到楊辰所講,好奇詢問。

“就是巨鹿張角施符水救人的太平道?”

楊辰點頭,緩緩開口麵色沉重。

“據我所知,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借施符水救人傳道,蠱惑人心,遍布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地,信徒二十餘萬。

待其再發展幾年,如其登高一呼,先生以為如何?”

蔡邕聽到楊辰所講,冷汗直流,語氣急切。

“我要趕緊上書天子,稟明此事。”

楊辰看向蔡邕搖頭歎息。

“蔡老,首先這是在下推測,其次張角用黃老之術傳教,頗得世家大族親近。

而且其賄賂宦官,又得宦官支持,所以上書無用。”

見蔡邕沉默不語,楊辰莞爾一笑,輕聲安慰起來。

“蔡老不必憂心,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們做好自己該做之事,上無愧於心,下無愧於民。”

蔡邕聽到楊辰所言突然感到迷茫,閉目歎息。

“我一生苦讀詩書四十載也是無用之人呐!”

楊辰察覺感覺剛剛之語對如今無官的蔡邕而言是一種打擊。

忙指向後方眾多馬車說道。

“蔡大儒博學多才,教書育人,而且蔡大家後方有上萬卷藏書,開設書院,何嘗不是造福萬民呢。

可謂乃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蔡邕聽到楊辰所言突然精神一震,身上多了一層使命感。

“好,好,好!”

蔡邕神情激動,緩緩念著,聲音慷慨激昂。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子賢真是大才老夫受教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