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5章:巫峽煙雨鐵棺峰、榴花井下、蜞頭作弄(1 / 2)

南宋第一臥底 龍淵 1363 字 1個月前




這九百七十萬兩銀子,都是在蜀中成都府重新冶煉成五十兩一錠的官錠,然後才裝箱上船的。

這些銀子,都是在蜀中老百姓的牙縫裏一點一點積攢下來,一個銅錢一個銅錢的交給官府的稅吏,然後才匯聚到了成都府。

在收取這些稅銀的時候,因為老百姓手裏沒有銀子,所以用銅板交稅的時候折算起來,都是用一貫錢一兩銀子的官價算的。

可是實際上,850到870枚製錢,基本上就可以換一兩銀子了。所以百姓在這其中就相當於受了一層盤剝。

而且由於民間的散碎銀兩要重新熔鑄成官銀。所以百姓的頭上又要加上百分之二十上下的火耗(名義上是熔煉過程中重量的損失,但是實際上絕沒有那麽多)。

還有因為銀子不純,所以收取的“折色”費用。在加上貪官汙吏和稅吏的多報瞞報,實際上百姓交納的銀錢,已經遠遠超過了這個數字的兩倍。

不過在,凶惡如狼的稅吏催逼下,整個蜀中終於在正月之前,把所有的賦稅全都交清了。

如今這些銀兩,正分散在六艘大船上,每艘船有50名士兵押運,打算押運到臨安。

當他們這支船隊在滾滾的江流中,先後調轉船頭之後。他們在江水中排成了一行,向著榴花驛那個簡陋破敗的碼頭上,慢慢的靠了過去。

……

這座“榴花驛”,其實最早隻有幾戶人家。它之所以得名,就是因為岸上有幾株碩大大的石榴樹。

每到四月,石榴花開放之時,從遠處向著這裏遠遠看來,真就像是一團烈火一般。

因為這座鐵棺峽,正是大宋兩路之間的交界。所以往往官船行駛到這裏,都要停下來歇歇腳,把自己的家鄉飲食再飽飽吃上一回,然後大家才願意上路。久而久之,這裏就設立了一個驛站。

在榴花驛這片地方,遠離江水的高坡上,有三四十戶人家和一座官驛。連接居民區和江水的,是一道由青石砌築的石階碼頭。

由於江水兩岸的地勢落差極大,這些台階也是分外陡峭。青石台階上由於積年累月的磨損和濕潤空氣的影響,磨得油光水亮,看起來就像是塗上了一層油一般。

正當官船停靠在驛站碼頭上的時候,在百十餘階台階的上方,卻正有一群人圍在那裏,亂哄哄的看著熱鬨。

……

一大清早的,榴花驛的驛丞“涎皮程”,就提著自己家奴“小泥鰍”的耳朵,在榴花井的井台旁邊好一通踢打,把這孩子打的哇哇哭叫。

這口榴花井,是附近的數十戶居民,還有驛站裏的兵卒喝水用的。

雖然他們現在的位置緊靠長江,不可能沒水喝。但是長江這裏的江段河道閉塞、流水湍急,江水裏麵的泥沙都被翻攪得渾濁不堪,沒法飲用。

所以在驛站這裏,就有人打了一口井。

這口井恰好就在那幾棵碩大的石榴樹下,所以就被人順理成章的稱為榴花井。

如今就在井台的邊上,已經圍了密密麻麻的一大圈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