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節(1 / 2)





黎市長感歎:“小餘同誌這是不打無準備的仗啊!”

邊感慨邊翻開了計劃書。

計劃書裏確實例得非常詳實,連每頭豬大致需要喂養的飼料成本,因此產生的費用和節省的糧食成本等等,都算出來了,而且有理有據,讓人沒法挑剔。

再看前景展望,黎市長忍不住看了一眼餘思雅:“小餘同誌,你這上麵沒開玩笑?三年後,咱們豐寧市要養一百萬頭豬?”

餘思雅認真點頭:“我覺得這個計劃可行!”

黎市長指了指辦公室牆上掛的地圖:“小餘同誌,你知道咱們市總共有多少人口嗎?”

不等餘思雅回答,黎市長自己說出了答案:“豐寧市目前總計有人口大約65萬,包括了所屬農村地區,不隻是城市人口。如果再加上下屬的四個縣,總計人口也隻有兩百多萬人!你這差不多等於兩個人就養一頭豬啊!”

餘思雅笑道:“黎市長,養豬場的同誌,一個人養幾十頭豬,兩個人養一頭困難嗎?”

既然,黎市長用地圖說話,餘思雅也站了起來,指著地圖上的標記說:“黎市長,咱們豐寧市先天條件不足,轄區內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平地很少,雖是以農業為主,但卻沒有農業發展的便利條件。”

看看我國的主要產量區就知道了,基本都被幾大平原包了,山地、丘陵、高原多的地方,自古以來就不是糧食主產區。

黎市長點頭。

餘思雅接著說:“而且咱們市也沒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建國以來的重點工程項目就沒一個落在咱們市的。咱們市可以說是一窮二白,工業發展也非常落後,基礎建設更是一塌糊塗。這樣的底子,不發展養殖業發展什麽呢?咱們市的優點就是人多,而且人民勤勞,這為發展養殖業提供了有利條件,黎市長,你往下看我的計劃書。”

黎市長翻了翻,又看到一個新鮮的名詞:“養豬合作社?”

餘思雅笑著點頭:“沒錯,黎市長,咱們可以開展養豬合作社,以公社或是幾個公社聯合起來,某一片區域為單位,建立合作社,將全市劃分為不同的養豬合作社,既能做到統一采購、統一銷售降低成本和物流、交通的開支,同時能夠建立完善的防疫機製,每個區域都配上一兩名有經驗的獸醫和技術人員,科學指導農民養豬,提高養豬的效益與產出。”

養殖業最怕的就是疾病和市場行情的波動,當然目前來說,豬肉還屬於需要票才能買到的東西,走俏貨,跟市場不搭邊。而且目前國內市場對豬肉的一直是供小於求,而且這個階段還要持續很多年。

他們唯一要做的就是防疫,減少生豬生病和死亡的概率,同時提高生豬的生長速度降低養殖成本。

現在農民也養豬,但喂養方式太落後,導致豬的生長速度太慢,一頭豬養一年拉高了成本,加上不允許農民私自出售,隻能賣到肉聯廠之類的,統一宰殺販賣,將價格壓得比較低廉,以至於農民很難賺到錢。

不過這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黎市長,我們清河鴨非常有誠意,我上次就向葉局長保證過,如果豐寧市的生豬數量能提上來,每年給我們集團保證一定的數量,咱們就在豐寧市建立火腿腸生產線!而且我承諾,養豬合作社的生豬收購價格,比肉聯廠貴五分錢一斤!”

別小看五分錢,一頭兩百斤的豬,那就可以多賣十塊了。

黎市長聽了這話,哭笑不得:“你這樣搞,以後肉聯廠還買得到豬嗎?這不得都找我?”

餘思雅心說要不了幾年就會開放豬肉市場了,肉聯廠也得參與競爭,她隻是將這個時間稍微提前了一點。

“黎市長,咱們可以按照往年的數據,先保證肉聯廠的這部分量,像以前那樣,每家每戶先賣多少給肉聯廠,剩下的就都是咱們清河鴨的。”餘思雅見招拆招。她本來也沒想過要從市民為數不多的肉中去搶,而是擴大這個供應量。

一旁沉默許久的梅書記說:“而且今年咱們的糧食生產任務下放到各大隊,以各大隊為單位統計數據,表現好的有獎勵,肯定能提高糧食產量。這多出來的糧食,拿來發展養殖業不正好嗎?黎市長,你看咱們辰山縣這兩年就是靠養殖業發展起來的,現在咱們全縣基本通了公路,家家戶戶用上了電燈,這證明養殖業是一條可行的道路。”

黎市長擺手:“慢點,讓我好好想想。”

餘思雅跟梅書記笑了一下,不約而同地閉上了嘴,留時間給黎市長消化這個事。

黎市長這會兒心裏很不平靜,因為他一開始以為餘思雅是把主意打到了他們的國營養豬場上,畢竟這也算市裏比較大的單位了,生豬量長期保持在幾百上千頭。

可誰料到餘思雅心這麽大,竟然把目標對準了全市的農民。他低頭看著餘思雅列出的數據,如果按照餘思雅的設想,農民每養一頭豬能賺二十元左右,用飼料,一年能出兩欄,一次養兩頭,一年就四頭,那每家都增加純收入七八十元。這對當地的農民來說是一項不錯的收入了,如果能吃苦,加大養豬的數量,這個效益更可觀。

但目前這一切隻是紙上數據,實際效果怎麽樣還不好說。

見黎市長一會兒擰緊眉頭,一會兒鬆開,餘思雅就知道他肯定是在糾結了。

於是笑道:“黎市長,咱們可以先成立一個小的養豬合作社做試點,探索積累經驗,等經驗和技術成熟後,再向周邊推廣,繼而推廣到全市。這樣一來,風險要低得多,中間出了什麽問題也可以及時調整。”

同時他們清河鴨也需要積累資本和技術,循序漸進地在豐寧市建廠。這是對雙方都比較穩妥的一個方案。

黎市長想了想說:“你這小同誌方方麵麵都想得很周全了,我似乎不答應也不行了。”

餘思雅連忙笑道:“是黎市長心係咱們豐寧市的百姓。”

如果是全市推廣,黎市長還得在市裏開會,研討,不過如果隻是拿出一個公社做試點,這件事他現在就能拍板作主。

“可以,小餘同誌,就按你說的辦,先在豐寧市周邊地區選擇一個公社作為試點,你們派技術員過來指導咱們,行嗎?”

不行也要行!餘思雅當即答應:“沒問題,黎市長,你什麽時候要人,我回頭就給你安排!”

第124章

黎市長很忙,談完正事,梅書記和餘思雅不欲多呆,剛提出告辭,武秘書突然匆匆進來,附在黎市長耳朵邊說了什麽,黎市長的臉色肉眼可見地變得難看起來。

梅書記跟餘思雅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底看到了不解和疑惑,剛剛還好好的,這黎市長怎麽突然變臉了,到底發生了什麽事,能讓黎市長臉色大變?

不等兩人想清楚,武秘書已經說完了,站直腰立在黎市長身後,黎市長擰著眉揉了揉額頭說:“你們要走了是吧,那我就不留你們了,成立養豬合作社的事等籌備工作完成之後再說。”

梅書記猶豫了一下問道:“黎市長,是出什麽事了嗎?”

黎市長苦笑了一下,也沒瞞他們:“傳來消息,昨天咱們跟越南正式開戰了。”

哐當一聲,餘思雅手邊的杯子被打翻了,褐色的茶水從漆木桌子上流淌到地麵。

梅書記聞聲立即回頭,出言安慰道:“小餘同誌,你別慌,這什麽情況咱們還不知道呢,也許沈同誌沒去前線!”

黎市長看到兩人這反應,愣了愣,不解地看向梅書記:“怎麽?小餘同誌有親戚朋友在南邊?”

梅書記悠悠地歎了口氣,不忍地看著餘思雅說:“是小餘同誌的丈夫,已經參軍好些年了,結婚起就聚少離多,小餘同誌挺不容易的。”

黎市長一時之間不知道怎麽安慰餘思雅。戰場上刀槍無眼,殘酷得很,能不能回來,誰說得定呢!旁人的安慰有時候很蒼白無力。

餘思雅這會兒總算想起自己忘了什麽了,她忘記了對越自衛反擊戰就是這陣子發生的。具體的日期她記不清,但大致的時間還是很清楚的,就是79年的二三月,沒想到原來就是昨天,2月17號正式開戰。

對這場戰爭,她早有了心理準備,雖然有些難受,但最初的失態過後,餘思雅打起了精神說:“沒事,讓黎市長和梅書記掛心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