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5章:火器的正麵碰撞(1 / 2)





貞觀十一年,五月。

由於東線戰場戰事緊急,原廢王李恪再度被朝廷啟用。

並且於三日之後,親自率隊前往河南道,增援李承乾一部。

當聽聞這消息時也是滿朝譁然,更是造就天下譁然。

那可是李恪啊。

曾經帶著蜀地造反的人。

如今卻被放出來了,而且還帶隊去了前線戰場。

誰也不知道,讓他去是福還是禍。

同時他們也更是不明白,李世民這般迷惑的操作。

為何要將一個曾經危害過大唐國本的人放出來。

……

前線戰場。

當聽聞自己的要求被李世民通過之時,李承乾也是長鬆了一口氣。

李恪來了,自是能幫他分擔很大的壓力。

更能讓他騰出手腳來好好施展自己的本領。

要知道,這哥倆可是正兒八經的兩類人。

李恪是那種無需親自登上戰場,便能決勝千裡之外的儒將。

李承乾則是那種親自帶隊衝鋒,直接能讓敵人聞風喪膽的猛士。

親自率隊方麵,一萬人之內的戰爭,李恪能絕對保證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十萬人以上的縱橫謀劃,李承乾則能讓自己占儘優勢。

這看起來似是自相矛盾,但若是仔細想來便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兄弟二人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就是相輔相成,他們的優點都能彌補對方的缺點。

而這也就是當初,李世民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為自己的兒子們鋪下來的路。

隻不過,他們是身在局中不知局,誰也看不清楚罷了。

也就在李恪抵達戰場的前夕。

李承乾一方也終於遇上了倭軍。

三萬倭軍甲士拉開陣勢,浩浩蕩蕩的朝著李承乾一方急速推進而來。

而李承乾亦是當機立斷,直讓全軍轉行為守,在一日內便築起一座巨大的臨時營盤。

要知道,李承乾布置的營地與李靖布置的那可是有天壤之別的。

首先從堆砌營地的材料來說。

李靖用的是從周遭臨時砍伐的木樁,而李承乾用的則是隨軍攜帶的沙袋與就地取材的泥土。

顯然,後者會更加適合當下這個已經進入火器時代的過渡期。

其次是對於炮火的運用方麵。

若是仔細觀瞧過李靖的戰史的人,就不難發現他打仗的風格。

他講究的無外乎就是一個字,快。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取敵軍主將就是他的製勝法寶。

如此一來也就導致,他打仗的時候永遠都是以速度為基礎,騎兵是關鍵中的關鍵。

而火炮這種重物不方便攜帶,並且隻要使用就難免進入陣地戰的東西,著實不是他喜歡用的東西。

所以,他排兵布陣,往往都是步兵在前,騎兵在後,火炮在最後。

這也就大唐方麵出現之前那種,敵人的火炮都把己方的陣線打沒了,他的火炮還沒來得及開動的主要原因。

而李承乾則完全與李靖相反。

既然有火炮,那就要將火炮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在戰列的最前沿,清一色的全都是炮兵陣地。

而已涼州軍對炮火的運用來說,他們能夠時刻保證,隻要敵人露頭,炮彈就會第一時間的落在敵人的軍陣中。

於是乎,倭軍一方的戰鬥結果就顯而易見了。

倭軍的主將,完全是按照當初進攻李靖一方時所採用的戰術。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