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9章(2 / 2)





但我又不太敢表現出來情緒,所以我就經常猛踹院子裡那棵樹,用來泄氣。

還有件事,蛇女身體出了點變化,她下嘴唇裡邊,起了一層白白的小水泡,很密集,我以為是單純的水土不服上火了,便沒太在意。

三月十五那天,大後山苗寨這裡迎來了一項他們的傳統節日,叫“姐妹節”。

十五到十八,三天時間,老苗們按照傳統風俗都要吃“姐妹飯”,這種飯很有意思,我敢打賭百分之99的人沒吃過。

這種米飯要姑娘們去到山裡,采集五種野花和五種樹葉,煮熟以後掀開鍋蓋一看,一鍋稻米,花花綠綠五顏六色的,看起來就像雨後的彩虹一樣。

看起來好看,但吃起來卻不好吃,我總覺得有股爛木頭的味道,反正吃不習慣。

除了家家戶戶吃姐妹飯,寨子裡到傍晚時還會舉行一種熱鬨的篝火活動,叫“遊方。”

也是這次的姐妹節,讓我發現了一個商機,就是那些苗族婦女身上,有很多精美古老的銀飾品,甚至個彆的都到達了元代。

我想講一下老銀飾和新銀飾怎麼區分。

首先,老銀發黑發暗,這是因為氧化的原因,但現代好多造假的用藥水泡泡同樣也會發灰發暗。

過去都是足銀,純度比現代新銀高,但銀子的延展性和加工技術卻比不上現代的,所以單拿一個鐲子來舉例,老銀鐲子都是寬邊兒,越到邊緣位置越厚,因為是用小錘子一點點敲打出來的,所以這種老鐲子帶在手腕上有一種厚重,厚實的感覺。

再說花紋,老的都是用硬刀一點點刻上去的,所以它表麵花紋線的條構成不可能都是“橫平豎直”,總有個彆雕刻線條會顯的歪歪扭扭,隻要掌握了這兩點,基本就能簡單區分出來老銀飾品和新飾品了。

過去下鄉收古董的叫打小鼓,現代的叫鏟地皮,於是我借了個皮鼓,叫上豆芽仔和盼盼一起去打小鼓收東西了。

老銀飾,老佛像,老香爐,老家具,老瓶子,甚至老衣服,我來者不拒,隻要有少數民族特色的古董我都想收。

這些東西在這裡不值錢,但一旦它們橫跨千裡到達了北上廣深,到達了那些收藏家手中,就能值數萬數十萬,乃至上百萬!

而我,就是無私奉獻的文物搬運工,最多期間掙“一點點”媽尼。

這天大中午,有點熱,豆芽仔拍了兩下小鼓然後一屁|股坐在了石頭上,他抱怨道:“峰子!三天了!整整三天了!我們天天出來搞,結果就收到了一兩個破銀牌子!”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