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千七十二章 內部決裂(1 / 2)

天唐錦繡 公子許 2525 字 3個月前




<b></b></div> 第三千七十二章內部決裂

“啟稟殿下,末將已經搜索整座晉王府,除去晉王妃、世子以及幾位側妃之外,並未見晉王蹤影,宋國公、褚黃門等人亦不知去向。末將看守不力,罪該萬死,請殿下責罰!”

李君羨抹了一把臉上雨水,急匆匆進入殿內,將搜索結果向太子稟報,心中難免惴惴。

看守晉王、蕭瑀、尉遲恭、褚遂良等人的侍衛皆是他自“百騎司”當中抽調的好手,儘是忠心耿耿、眼明手快之輩,卻不想晉王等人去平白消失……固然極大可能是王瘦石自不為人知的密道將這些人弄走,但無論如何都是他的失職。

眼瞅著天明之後就將定下君臣名分,太子成為新皇幾乎板上釘釘,結果卻出了這樣一樁大事,誰知會否遷怒於他?

晉王失蹤,勢必掀起波瀾,後果之嚴重非是他李君羨區區一個“百騎司”統領可以承擔。

換句話說,晉王一點舉兵起事,定要師出有名,而這個“名”自然便要編撰捏造太子之罪狀,而作為依附於太子麾下的第一號“鷹犬爪牙”,“百騎司”實在是再好不過的靶子,無論給“百騎司”扣上一個什麼樣的罪名,朝野上下怕是都樂見其成。

就連太子麾下所屬之官員,都未必願意替“百騎司”說上兩句好話……

到那時候,他李君羨豈不是要給太子抵擋第一波槍林箭雨?

他倒也不是不願意替太子擋,問題他除了粉身碎骨之外,什麼也擋不住……

李承乾一如既往的寬厚,溫言安撫道:“將軍已經做得足夠好,事出意外,又豈能歸咎於將軍?孤非是刻薄之人,固然不能明察秋毫,卻也儘量做到獎懲分明,不必擔憂。”

“多謝殿下。”

李君羨放下心,又道:“末將已經派人出城,沿著幾條主要的官道搜索,重點是春明門外直往右侯衛軍營的那條路,隻要有人經過,必有痕跡,想必不久就會有消息傳來。”

晉王府內找不到人,這是情理之中,晉王既然已經自太極宮逃遁而出,顯然所圖甚大,不甘坐以待斃,逃回晉王府仍舊難逃圈禁之局。既然連帶著尉遲恭一起消失,自然是潛逃直奔右侯衛藏身軍中,無論是進是退,都可從容應對。

當然還是更進一步的可能性更大,否則蕭瑀、尉遲恭等人豈肯隨他亡命天涯?

李承乾頷首,既然稚奴已經逃遁宮外,那麼不論他現在何處,都已經不重要,因為接下來稚奴一定會糾集各方勢力舉兵起事,企圖一舉殺入宮中,重演父皇當年“玄武門之變”之故事,於絕境之中逆而篡取。

兄弟鬩牆、手足相殘,這是父皇生前極力避免之事,如今卻已是箭在弦上,無從更改。

於誌寧提議道:“晉王所圖,人儘皆知,當將晉王妃、世子儘數扣押以為人質,使晉王投鼠忌器,有所顧忌。”

陸德明也道:“不過此事不能大張旗鼓,否則有損殿下聲譽,可讓李將軍派遣‘百騎司’中心腹部屬秘密執行。”

李君羨:“……”

娘咧!這種事情能做麼?讀書人也太缺德了!

無論如何,這種事都是要被人戳著脊梁骨罵一輩子的,甚至寫進史書裡受到萬世唾棄!而且這種事不會有人在意是誰提議的,隻會在意是誰乾的……

這件事一旦做下,他李君羨不僅不能善終,怕是連子孫親眷都得跟著遭殃。

可他剛剛鑄成大錯,正是心虛氣短之時,也不敢在太子麵前斥責這兩位讀書讀傻了的帝師,又想不出什麼言語反駁,隻能求助的看向一旁麵無表情淡然處之的房俊……

房俊輕咳一聲,緩緩道:“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殿下當三思而行。”

於誌寧、陸德明勃然色變。

尋常時候這句話大抵隻是規勸做什麼事情要三思而行,什麼該乾什麼不能乾要弄清楚,但其實此言出自《論語》,接下來還有一句話“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小人亦有所為,亦有所不為。然君子之所為者,乃天降之大任也,小人之所為者,唯己利是圖耳。君子受命於天,成大事於己,任重而道遠,小人遇患而避之,無所得而不作,碌碌之無為矣。故君子者,擔當也,臨危而受命,攬責於己身,弗卻而諉之,必有大成”……

這根本就是指著他們兩個的鼻子罵他們是奸佞小人,是可忍,孰不可忍!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