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讀完(2022.3.12)(1 / 2)

梁寒郡的日記 梁寒郡 1333 字 2個月前




“大巧在所不為,大智在所不慮。”

大巧不工,大智若愚。

從人性的論述來看荀子,是不輸給卡耐基《人性的優點》《人性的缺點》的。

這本書的注解一邊懟法家韓非李斯,一邊又懟道家莊周老聃,我腦袋都要炸了。但是原文並沒有如此“人身攻擊”,還是見仁見智吧。

與孟子的性善論進行批評,提出性“惡”論。但事實上善與“惡”的在書中的定義和我們想的是不一樣的了,如果不把握全文就斷章取義,必定會走火入魔。

大家之間的相互爭論,實為君子卓爾不群,小人群而不卓。

儒家思想用於禮樂的編製,法家思想用於國家刑法的修訂,兵家則用來君略,墨家用於兼愛,道家用來修身。

每種思想都有自己更適合的運用方式,如果都用來治理國家應該是不行的。

知理善用,此為王道。

無論是什麼領域,沒意義國土與時間的限製。愛因斯坦和波爾也會爭論不休,莊周與惠施也是一樣,但他們都是最要好的朋友。

朋友未必知音,對手亦可。

細細想來,想要全麵了解一個人,不能隻看一家之言,真正的賢者也不是大家都表揚或者大家都批評。

朋友說它可靠,敵人聞風喪膽,才是真正的賢者。

頭痛,這就是諸子百家都看一遍所產生的不良反應吧!

話說這本書怎麼沒有原文啊,之再看一本。

原文不全emmm,再找一本。

覺得我看書習慣於看純淨版原汁原味加翻譯和少量解析,如果看那些大家的深度解讀,就感覺像是吃彆人嚼過饅頭,沒味道,不好吃。

而且為什麼有些大家的書那麼偏激啊?看完真的就沒什麼大用處了,看書是為了修身,不是為了用懟彆人的方式來成就自己吧!

換一本,推薦中國經典藏書係列。

一個事物就是它本身,不能替代另一個事物。任何事物要現有根,才能再有莖、有葉、有花、果實和種子。如果沒有跟,那其他的東西不過是幻想罷了。

一個人的繼承者隻能是他自己的思想,他自己的作品,而不能是他的兒子或者徒弟,青出於藍則應勝於藍,改變不意味著背叛,而是必然。然而也必然有相似之處,此之謂辯證統一。

我是這樣的,所以做事要去找根,生根,刨根問底。

學車的時候教練就和我說:“你不覺得你這車頭歪嗎?”我說不知道。“那你以後知道了吧!車頭歪就往回帶一下,你不能任由它發展啊,那樣的話不就撞牆了嗎?”

追逐的是永遠不可到達的境地,才會學習直到死去。追逐有窮儘的事物,無論是騏驥還是駑馬都可以達到,何為不能?所以賢者不欺騙自己,不自我滿足,不輕視他人。我所期望的是到達南冥,但是不能得到滿足,我就會氣急敗壞往北走嗎?如果喜歡的得不到,我就會放棄它而追求我所討厭的嗎?大凡人想要謀求的東西,所想未必都能得到;人所討厭的東西,也未必都會離去。既然努力已是不得,難道還會選擇擺爛嗎?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