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讀完(2022.3.28)(1 / 2)

梁寒郡的日記 梁寒郡 2737 字 2個月前




(15個小時看完了,肝疼)這本書看完,加上之前看的,先秦諸子百家儒墨道法名兵陰陽縱橫雜農都有所涉獵,大概了解百家爭鳴會帶來什麼意義。《韓非子》放到最後看,感覺正負能量相抵消,拋棄了一堆雜亂無用的學說,最後什麼都不留下,看過和沒看過一樣了。(《天行九歌》很好看,推薦一手。)

“夫良藥苦於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於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韓非子》可以當作育兒寶典來看,這方麵的內容我感覺還不錯。賞足以勸善,罰足以禁暴。家長情緒波動反複無常,說話不算話,那也沒必要製定什麼規則了。“火形嚴,人鮮灼;水行懦,人多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行。

讀書本身提高不了自己(微弱),但卻能給自己一個提升的機會。扁鵲治病,以刀刺骨。不能忍刀刃,就不能治病。讀書,就是忍受刀刃。

我覺得我們獲得的東西大多不是來自自己的努力,而是來自彆人對自己的能量傳遞。我們的自我意識告訴我們,我們有細胞膜,我們在靠自己的蛋白質往內吸收物質。但如今我更加覺得我們是隻有細胞壁沒有細胞膜,看起來方方正正,實則是來者不拒。所以,自控力不強就不能入墨,入墨必黑;多和大家(大字重讀)學習,才能近朱者赤。

等級這個概念是好的。

在沒有意識的時代,人們依從天道而行,不會有什麼過失,不會有什麼不幸。人們的生活如桃花源,往來種作。然而那是美麗的夢,不是穩定的,人們是需要智慧的。

智慧因何而來?可來源於與眾不同,也可來源於對變化的掌握。人固然可以一直的傻下去,然而自然卻會篩選掉不能變化的遵循“道”的人。

因為個體的慣性是十分大的,若不強調個人意識,那麼自然可以隨意篩選毫無顧慮,畢竟是為了整體好。

可是人是有本性的,無論多麼笨多麼傻,都是有求生的欲望的。群體的幸福代表不了個體的幸福。

那麼人這個群體勢必要升級,去學習,變得智慧。

如何智慧?人性本惡,自然是以法框之。學習有術,自然是以禮行之。

所以道家思想把握的東西太過龐大,適合修身,修的是過分執著紅眼是的急躁,是逆境時的舍棄,是不順意時的憂其君,思其民,毫無擺爛之意。

法的不要性體現於對待有限的個體,如生命,加之以無窮的道是沒有意義的,加之以道的一部分的法,是合適的。

合適那就是好的。人終歸是要接受自己的渺小。

人類為了不斷進步,就必須忍受苦難。苦難來自於變化,失敗的變化會讓我們懂得此路不通,正確的變化也未必沒有血的代價。

進步,就是變化,代價,適應,變化……

隱秘之處,那是冥冥之中的大道在約束著,我們總會一步一步趨向合適。

小麵積的智慧是可以解決局部問題,但是要整齊劃一,就必須承受繁文縟節,不違背法與道才規範,無以規矩不成方圓。

無所為時,內心記住了無所為,實為有為,若忘記無所為,實為無所為,故無所為無所不為。

“故曰:上德無所為而無不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

人的行為舉止為什沒要有法呢?這就是破窗效應吧!

“失道而後失德,失德而後失仁,失仁而後失義,失義而後失禮。”

禮是內心情感的表露,文彩是內在與本質的修飾。君子隻要內不要外,但是我認為還是失去了內容與形式的辯證統一關係。

“和氏之壁,不飾以五采;隨候之珠,不飾以銀黃。其質至美,物不足以飾之。”

事物不能同時旺盛,表麵太盛,內心則未必盛。

君子在不必要的地方不需要明察,甚至可以很傻,外麵有一頭牛在叫,你就要通神去算牛是什麼樣子的?不如派一個三歲小孩去看完告訴自己,何必自己勞心費神呢?

其實感覺自己在逐漸變好,但是不能窮儘,我認為這個狀態是最好的,不失去自己的憎惡,不同流合汙,亦不去說三道四,磨磨唧唧,這就是最佳的狀態了,自己再也不要自我折磨了。

韓非也強調了這個:“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一般人是多的,聖人是少的,以少勝多是不可能的,於是我,要自修,內修,以不爭不辯為常,才能不迷不敗。

做人要吝嗇,吝嗇於動用自己的智謀,所以做事情不能事無巨細,吝嗇於不讓emo耗費自己的精力,要歸於平靜。

若能勝於外,必先勝於己。

看來我還是對理論更能接受一些,但是某些東西落到實處還是不行。

讀書就像是往自己的肚子裡裝石頭,讀經典就是放大石頭,其他的知識(兩個音強讀,區彆於知識)是細沙溜溜縫。所以前期不厭粗略,後期不厭精細。

邊界思維很重要,我一直覺得自己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好,細細地思考,是我太過貪婪,對壞的到不如此,對好的事物一位求多,好事也會變成壞事。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韓信忍受胯下之辱,勾踐臥薪嘗膽,但我實際上不需要用這些來激勵自己,這樣是有些過分的。

我所麵臨的東西,根本不是阻礙,所以不需要那麼超調,僅僅當作必須去做的事情,然後去做。

“聞古扁鵲之治其病也,以刀刺骨;聖人之救危國也,以忠拂耳。”

那些東西要當作是小範圍的痛,但不要過分對待它。該是什麼就是什麼,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同時,去做就行了。

這本書不是一口氣看完的,所以心境一直在轉變,我認為韓非的思想也不能達到一勞永逸,而且諸子百家的思想僅僅能用在中原地區,不能用全世界的眼光來觀看,所以,他的思維在當時是夢幻的,在現在是可行的,但也是有一些理想色彩。

有問題,才會想辦法解決問題,我現在喜歡補丁思維,缺什麼補什麼,為了防止彆人的降緯打擊,我的內心要堅硬一些,不要再做夢了。微微的做夢吧,要學著長大了。

韓非的各司其職也是不現實的,既然是生物就一定會趨利避害。沒辦法,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譽之足以殺人矣。”譽滿天下必謗滿天下,不可不察。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