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散文》讀後感(2022.6.4)(1 / 2)

梁寒郡的日記 梁寒郡 904 字 2個月前




在對魯迅的介紹中,我看到,他是我國現代最偉大的作家(沒有之一),是中國新文學的奠基人。

吾輩之楷模。

小時候聽大人們總說,魯迅的文章寫得太深了,小孩子看不懂。可是優秀的作品還是得加一些在課本裡,不懂就多看,觀書百遍,其義自見。

自然不能全文摘抄了,但是每句都是精髓。

翻開這一頁,我已經欲罷不能。

“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不被一些什麼東西折磨著,不可能對這句話有體會。最後發現,閉嘴便是最震耳欲聾的怒吼。不在沉默中爆發,那就隻有死路一條。

重複不一定是廢話,廢話也不一定重複。我們可以從語言的細節中體會作者的言外之意,這樣的重複是重複。“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我是不敢這麼寫的,不過直接寫有兩顆棗樹,總覺得這兩顆樹種得太近,不合理也不合適。

當我試著走起來,讀過什麼,寫過什麼,做過什麼,就不必記住了。我就是它們,它們也是我。

我擺出了什麼姿態,彆人以為我要怎樣,結果是我們怎樣也不怎樣。我無心批判誰,卻也被牽引似的信了邪。我找到一支合適的筆書寫,就可以了,不用再找第二隻筆。我不做猴子,不做豬,不做鴨子,不做努力。我隻做我自己。

爺爺的影子總是在我腦海裡閃爍,我不痛苦,我不悲傷,更加不鄙夷,我不揮它,我不躲它。我隻是在思考,那如何呢?我雖累得一踏糊塗了,卻時刻不忘記自己的血脈,於我而言,那是神聖的信仰,那是不滅的守望。

過去的東西是舊的,換了新的依舊如此,本質毫無變化。癡,癡儘了也癡。

於繼承的各種東西中,我們叛逆,我們剝離,我們循環往複。可知,沒有那麼多因果嗬,都是命,隻是到底它要像什麼,也隻能是一個樣子。

我隻記得那家夥狼吞虎咽的,訴儘自己的可憐之態,卻不知,他本可以避免,他本可以有所作為,然一有空,就揮霍無度。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寒風凍死我,明天就壘窩。我的記憶全部複活了嗎?自己可憐自己,那是最可悲的一件事了。

無病呻吟,亦或為彆人之病痛而呻吟。或許有必要,但真的沒必要。

我用腳刨去一層又一層的雪與老屋告彆。我說,屋,我要走了,走得很遠很遠,再也不見了。我沒有一滴淚,淚全流進了心裡,又擴散開來。告彆,告彆,告彆。我貪婪地回憶,在回憶裡,我回憶著往昔,看著報紙上每一個熟悉的字眼,看著地上每一個傷痕與脈絡。我嗅著,索求著,啊!

那也是彆人的索求,彆人的回憶。於我而言,那卻是我的全部,我的一切。我的一切,隨著更長的一切向後飄,越飄越模糊。

春秋冬夏,春秋冬夏,輪回著,輪回著,周而複始。我們要想得到新殼,就要脫一層殼。

我們與無數的無數遇見,在與它們道彆,或者,我們才是過客,而它們,是真真正正的它們。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