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2022.9.18)(1 / 2)

梁寒郡的日記 梁寒郡 2519 字 2個月前




更新一下書架,變成武庫吧。損益萬樞,竭世運機;胸藏萬卷,充盈如庫。(來自三國殺杜預台詞)人生差不多三萬天,又花一天讀一本書,其實人生很短嗬!天天讀書,每天讀一本,也不過隻能藏三個庫吧!不過似乎值得讀的書,不超千本。得得,不扯那些沒用的,且看實戰。

其實我認為自己是不需要學怎麼讀完一本書的,但一來這是圖書館的top1,二來有幸在三樓的角落碰到了,學習一下也無妨。如何閱讀一本書,和如何追上女神應該是相同的,讀書讀得多了,自然也就不用拘泥於技巧和公式了,……多了……,也就脫單了是吧。

當提到閱讀的快慢的時候,我立刻聯想起我自己在麵對不同的書籍是是怎樣閱讀的。文學類速度適中,新聞類可能會快些,工科理科自然很慢,要反複推敲,記錄驗算。但是想要把一本書吃透很難,有時候也不必吃透,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是我的策略,我覺得把書吃透怪怪的,就像把花摘下來捏死一樣,為什麼隻是簡簡單單欣賞它的美呢?

信息太多或者信息太少都會成為理解的阻礙,這是沒錯的。相比之下,少勝多。

當我們對一些信息過於依賴,是不是會停止對世界的探索,而是彆人給我們什麼,我們就會接受什麼?可我們探索,是否是從巨人的肩膀上跳了下來,得不償失。

我覺得有時候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是一種自詡吧!其實我們作為一個個體,很多時候隻能被動接受,很少有機會能創造一些知識,所以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如說躺在巨人的肩膀上,趴在巨人的肩膀上,那我們以什麼方式接收信息,怎麼產生信息似乎就變得無所謂了,陰因為我們本身就無所謂。

也有可能是我自己無所謂,小醜是我自己。

閱讀,是把模糊的東西變成清楚的東西,而留下的,不是變得清楚的東西,而是它是怎麼變清楚的軌跡。因為一個事物本身是清楚的,你可以從通徹的人那裡直接接收,但你隻是知道了概念,不知其所以然。從混沌變清晰,才叫閱讀。否則可以叫背誦,或者走馬觀花。當然,接受信息肯定是閱讀的一部分,但隻接受不思考,就與書架無異了。

有點像密碼與密碼本,書是密碼本身,想要解碼,那就要把文字量再擴充十幾倍,幾十倍,否則文字在那裡放著,毫無意義。隻有被編譯的文字,才能被執行。執行是目的,知識隻是手段,很難成為目的。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彆人隻能引導你,不能代替你自己的活力。天行的常理,也在於此。

我突然回溯其我的童年,哦,不可一世。怎麼說也不好說,手心的薔薇,刺傷而不自覺?當我回憶時,我便不是我自己,我是帶著新的東西,以第三人稱的角度訪問我的過去,這樣似乎,可以寫出一篇短篇小說來。當我發現我被給的太多太多,我就不會抱怨過去,一種新的東西誕生,叫用現在來治愈童年,再用被治愈過的童年,治愈現在。

對於這個跳讀嘛,我覺得是沒必要了。在圖書館選書看的時候就已經從浩如煙海的典籍裡選幾頁紙了,我們在挑選的時候就已經省略了無數內容,剩下的,自然要細看,不必多說,剩下的同類,就當自己看過吧!一是精力有限,二是再看,確實無益。

碰到不懂的地方先跳過,有的書全盤不懂,那就選幾章衝一衝,吃柿子不能總撿軟的來。

到底是什麼力量,能讓秉燭夜讀的人仍然保持清醒?我的腦袋裡有一點點模糊的答案,說不清,那本書是怎麼說的呢?一個人如果知道他在想些什麼,卻說不出來,通常是他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這句話真的是直接打了我一個嘴巴嗬!但可能我不通常,我保留混沌,因為我可以立馬組織句子來解答我為什麼保持精神,隻是不願在這裡寫,跑題了。(希望不是強行解釋)我確實在寫感想,以便更好地理解書本,這點我讚同。我看書一般不做標記,想再看的寫出來,一般不看第二遍,而看第二遍也不會因為畫線部分而失去分析其他句子的機會,有了新的感悟就再寫好了,覆蓋掉,而不是朝花夕拾。

無論一個東西有多荒誕不經,它的大部分內核或者底層邏輯都是不變的,不要被它的名字所迷惑,無論乾什麼,打基礎與反複練習是不可跳過的步驟。

給小說做分類嗎?看出它的弦外之音,以便抗拒一些東西輸進腦子嗎?也可吧!但是如果完全不做功課有些東西就享受不了了,不過單看小說的故事,也有很大的收獲,這個因人而異,讀書有收獲就可。

我總感覺自己一眼就能看出書的好壞呢?或許是錯覺吧。不,是看出這本書對於我自己的價值,畢竟人與人的性格,愛好,專業不一樣,所選擇的書籍也是不一樣的,書本身幾乎沒有好壞之分。

書的骨架嘛!這確實對自己有些用處,寫骨架之前得學會怎麼觀骨架。層次很爛就很難閱讀啊!這點超級超級重要。我們可以用時間線展開故事,但是這個骨架怎麼搭建呢?或許心裡要先有幾個主旨,寫下來。一個小說創作過程產生的的文字,要比小說本身的文字,多出幾倍來。修改則是後話了,現在完全沒有能力修改。等寫得多了,或許會有靈感。

但是不必要那麼害怕,因為在以後,會經常寫骨架出來讓彆人看,而不是等著彆人發現骨架,骨架的重要性上來了之後,似乎找骨架便得沒那麼難,可是不會找骨架就不會寫骨架,矛盾。

我學到了新的規則,那要不要順便更新一下自己呢?很難,從收拾房間開始吧!

嗯,為了自己的好處,減少不必要的用眼是必要的。從虛擬世界轉移到現實世界來。

畢竟寫作與白嫖彆的勞動成果還是不一樣的,與其叫這本書為如何閱讀一本書,不如把它當做如何寫好一本書,這兩種表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樣的。

先找到一個接口,為以後的調用做準備,目前還用不到,可能以後也用不到了吧!感覺西院圖書館還有自己想看的書,過幾天再去吧!順便把南湖的也刷一刷。

與作者找出共同的詞義應該是自然為之,如果是刻意為之,那就太累了,玻璃會碎,手會痛,那就放手吧!

無論在哪個角落,我都可以輕易地發現很多很多自己不懂得地方,這該如何是好呢?也就如上邊說的,彆刻意,若是強求,不如放手。總有幾款適合自己的,貪多嚼不爛。

總感覺讀書像是打疫苗,不為積累抗體,隻為積累一些模糊但又十分確切的記憶而已。

要把心靈與眼睛打開,把嘴閉上。嗯,我讚同這句話,之後我自己的話也少了很多,但是有時話也很多,怎麼說呢?接收信息要閉嘴,分析問題就可以用嘴巴輔助分析了。

當學得東西多了以後,我們就幾乎不批評彆人了,要知道一切都有可取之處,我們會用疑問來提出觀點,等待著疑惑被解答,這就足矣,不必爭論是非對錯,沒有意義。

不過無論是什麼,我都沒有全盤接收的習慣,人必須有一定的批判性,倒不是因為內容是錯的,而是因為有些內容還不夠好,還不夠新。

一個善於學習的學生有著成為好老師的潛質,然而在效果上並不普適,因為他更趨向於適合自己。

一般經驗可以削弱人的很多焦慮,比如,你在培養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在它的基因裡,就自然而然地存放著大量人類共享的基本經驗,可以稱這些經驗為本能。僅僅以本能作為基礎的人類已經比任何一種電子設備強大,我們的培養,隻是在修剪,引導,甚至是令其自然發育而已。故然,焦慮會被削弱。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