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的故事》(2023.3.28)(1 / 2)

梁寒郡的日記 梁寒郡 1331 字 2個月前




生命為什麼是一個環狀結構?活了,然後死了。因為能量守恒吧!先活,然後能做一些事,做完了再把占有的資源吐出來,就像一個中斷一樣,處理完了,就消亡了。但在開始之前,這些動態的東西並不直接占用資源,隻是隱含的告訴彆人,它將要占用資源。如果誕生,那或多或少會占用資源。

進化的重點,依舊是繼承性夾雜著多樣性。

無論在微觀的角度,還是在宏觀的角度,人都渺小不堪。原以為去看小小的細胞,能給自己一點信心,可那精細的結構與複雜的功能比宏觀更讓人敬畏。而其實很多人間的道理,都可以從微觀的細胞裡獲得。

母體,是生命從海洋到陸地過渡所演化出的聖杯。

生命之所以是這個樣子,是自然選擇和偶然的共同作用的結果。

種子,分化程度很低嗎?不,隻有一小部分分化程度低,雖然植物的所有細胞都具有全能性,可以進行脫分化,但是種子更容易發育為完全的個體。分化度低的是胚胎,分化度高的是母體留下的便當和便當盒。

演化不光是結構上的,也有用途上的,舊的部位發展出新的用途,也是一種標準的演化。

不要嘲笑上當的人,因為那功效確實很吸引人。

之前生命是有雌孢子和雄孢子的,但是這些細胞在體外很容易死亡,於是進化成了兩種形式。雄孢子需要尋找藏在體內的雌孢子。在尋找的過程中,孢子進化成抗逆性更強的花粉。

生命源自於海洋!

其實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顆雄孢子,或者其中的一個未成熟的細胞,為了形成新的個體而彼此競爭著。

複雜的生物或事物,都是通過古老的事物彼此配合而集成。

複雜的生物因為其基因彼此交流的次數越來越多,(基因汙染,或者彆的什麼),導致越複雜的生物進化越快,當然,激烈不代表好,也不代表不好。就是單純快了。

很多大學圖書館的書,不學一學高中知識還是很難啃的,有的書不學大學知識是很難看懂的,還有的書一直都很難啃。

人類社會會進化成蜜蜂的那種嗎?那是進化還是退化?有意識和無意識之間有什麼區彆?不知道。

親族的基因傳遞和個體的自我犧牲,進化的重點是自我毀滅。嘖嘖!被吃掉的叫果肉,剩下的叫果殼,不過果殼裡不光有果肉,還有宇宙。

植物:我吃我自己。哪個生存,哪個毀滅?擲骰子嗎?

基因占比越高,意味著後代的控製權越大。

花朵的美麗,預示著婚姻的美麗,人也如此。

我在想,如果我不讀書,是不是腦袋裡的很多錯誤的看法就永遠得不到更正了?其實也不是,勞動依然可以獲得知識,可怕的是既不讀書,也不勞動。我可真是個廢人啊!

當一種性彆有了明顯的優點,那種性彆就會大量繁殖,導致的結果自然是種族滅絕。

我們透過這種方式進化,才是自然選擇後最快的,在以後,會怎麼樣呢?會不會如七堇年小說《無境之夢》一樣呢?但說到底,還是沒怎麼變化呢。

生命的競爭,從來都是此消彼長。

植物的成長智慧,在盛年發展自己,在非盛年發展生產。錯峰出行,總是更容易get到點。翻譯過來就是缺什麼補什麼。但是大麵積發展自身會導致盛年轉為非盛年,非盛年發展生產又會導致非盛年轉為盛年,生產會減緩自身發展,自然之理,我應該更加清晰了解這部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