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2023.8.29)(1 / 2)

梁寒郡的日記 梁寒郡 2730 字 2個月前




當我閱讀的時候,我在占用的不是我自己的時間,而是我債主的時間。我欠什麼呢?到最後我發現,我不欠什麼,我是自由的,我把不自由當成自由,自由就是自由。當我因為外物被驅使,因虛榮奔波,即便我在自由地追逐,似乎並不自由。

我占用什麼時間?無所謂時間。

有一種想法讓我的努力全部褪去,變得再自然不過了。我不需要說任何話,就像一隻在沙漠中行走的駱駝一樣,完成我的任務,一步一步一步一步,僅此而已。其它想法本可以拋之腦後,最多不過是取悅自己的主人,不把貨物打翻在地,這就是我全部的生活了。

永恒的時光從不需要任何人來

消磨。

說出的譴責並不能在任何厚實的土地上紮出血。不如刪掉這容易鈍鋒的憤怒,似乎是有求於人,可不如把這份恨鐵不成鋼的鋒芒指向自己,捶打自己。

不相容,就不要強迫相容。

破除經驗主義大步往前走。唉,我突然發現,讀書是不是一種經驗的吸收呢?不全是,讀書是要帶著思考的,不思考,就成打印機或者書架了。

不是所有生產力都可以轉化為財富。但我們也不會隻因為錢而行動,錢故而重要,可還是有其它一些東西值得追求。

那樣的世外桃源越來越多了,怎麼會越來越少呢?

前二十頁用,“約束與鐐銬、你想買籃子嗎?”這兩句話總結。

打飛不叫打飛,這樣很俗,叫被影響而使雙腳脫離了地球的表麵。

穿衣服不僅僅是為了保存熱量。這應該不是在說約束的問題,而是功能的問題,它也沒在批判什麼,隻是提醒了一下衣服的原本用途。這是複雜的價格,不用更為貶義的代價。

我感覺更重要的是一些現象下的隱含意義,就是潛台詞。它們不反應問題的本質,但是能展示事物的內在的令人感興趣的屬性。

我們有很多潛意識裡的行為,它們記錄著我們的祖先為了求生而不得不做出的改變、掙紮。

可憐的,自以為是的文明人似乎總會為了房子而發愁。不論,一直都是如此。

要我說,根本沒什麼值得嘻嘻笑的地方,也沒什麼克服不了的疙瘩,要做的僅僅是不要幫倒忙,不要添亂,管理好自己。這是最起碼要做的了,此外,有點貢獻,那就可以了,還奢求什麼呢?奢求,是潛在的奢靡。

我發現我無力改變,唯一改變的是接受它的心。我當然在做,即便自認為不可能,還是要去做,因為有做下去的必要。至於能不能成,我並不是太關心,因為能不能成於我的努力幾乎無關。

保持內心空無一物,無怨言地做下去就好了。

願意的是螞蟻,不願意的是人類。除此之外,我們都是動物而已。

繁瑣地擦灰,這就是收藏的本質。這是一個極容易產生衝突的事情,有人收藏書,即是知識,有人收藏物,即是回憶。它們都需要空間,空間小了,矛盾就大了。

我知道他一味批判繁飾的目的。那是一種中和,是一種偏差過大而導致的超調。偶爾裝飾一番,也足夠浪漫,就好。

之後總結呢就是,蝸牛都得有殼,不管這殼是自己做的,還是借的、是租的、或是搶的。

教育的意義與方式。可能也就是如此,是啟迪智慧,認識世界,背誦積累倒在其次。與智慧的人交流,勝過死記硬背。我也發現,書本裡的東西固化教條死板,儘信書不如無書。

《瓦爾登湖》在關於對教育的思考這一部分說得十分深刻。如果學習變得虛假浮誇,變成一個避難所,那其價值不光會大打折扣,其產生的後果與本來所定下的目標也是南轅北轍。該如何辦呢?隻是淺淺地了解一下吧。找一個事物的缺點總是比找優點容易,太早下結論也很不負責任。

我該思考的是如何獲得必要的鍛煉,或者在被批評時,能欣然接受,以便於提高自己。

教育不該隻是讓人學會用天文望遠鏡,去觀察天上的辰星,更重要的是讓人擁有一顆裝得下微塵的眼睛,以便讓他發現自己也是一顆流浪的星。

但是壞處呢?總是與好處相伴。不論。

那樣的世界存在,也不存在。一如這世界上的可悲,或許也沒有那麼可悲。

人性是具有什麼,同時不具有另一些什麼。這都是人性,沒必要說誰誰失去了人性。

學習心的東西,必然要失去舊的東西,無論好壞,因為格子有限。

一條不知會通往何處的路,最後,自己咬到自己尾巴,不知道,什麼路會隻有去沒有回。

閱讀使我羞愧,使我反思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行為。可要不要改變已經不重要了,心靈被打上烙印,這是永久地改變。

會呼吸的思想,會行走的思想。

我最想要的,確實也是我心念的自由與獨立。被給予的自由能叫獨立麼?它有翅膀麼?他不知道翅膀是什麼,自然也不會覺得有殘缺。

讀書是在參考彆人對生命的答案,答案看多了,自然解題就有些門路了。

不用比喻的文字,拋棄了與能力無關的虛榮,不用發出聲音。不要回想彆人說的話,它們沒什麼參考價值,你根本不知道他們說話的時候用沒用腦子,或者他們長沒長腦子。與大師交流,才會成為大師,與不是大師的人交流,不要積累什麼經驗,當做玩笑,一笑了之。

我感覺閱讀的書裡蘊藏這一個人的命運。隻是一種感覺。

休眠時與枯死無異的樹枝,突然活了過來,看著它,我的心似乎也活躍了起來,我覺得我得做點什麼。

帆船的桅杆,會把它一路經曆的風霜展現於它的軀乾之上。

孤獨若是無人相伴的喝彩,那你永遠也不知道這沉默之中,蘊含著怎樣的喧囂。

金光灑下,這樹林的綠也受到感染,隱隱發出天空一般的藍,仔細看著那緊挨著的葉片,原來那藍綠色的光影裡,還有著如晚霞一般的蕩漾與紅。

有的鳥歡快地叫著,慶祝著自己的早起有了回報,那聲音逐漸拉長,不久消失於曠野。隨後在深林裡,又傳來陣陣低吟,那聲音“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隨這另一個相似的聲音與其應和著,這肅穆裡就又多了一些如葬禮般的莊嚴,如一對殉情的戀人,轉世為比翼鳥,傾吐著人世中還未說完的愛戀與痛苦。

每一個失去語言的靈魂,都會在這森林裡化作一隻精靈,歌唱前世說不出口的情感。那些幽怨震撼心靈,讓依然鮮活的生命也逐漸虛化,好似要隨著這交響,飄蕩而逝。

雨的咆哮,讓著時間更安靜了。一個人縮在被子裡聽雨,是一種享受。

無論我們作何努力,都不能把兩個人的腦漿並做一處,我們努力讓彼此更近,卻永遠也逾越不了孤獨。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